vop tsheh-kè-á|攝影與視覺文化出版閱讀情報
視覺藝術與文化選集:通往想像的迂迴之路
Selected Writings on Visual Arts and Culture: Detour to the Imaginary
Stuart Hall著|Duke University Press|2024年8月
Stuart Hall|Duke University Press|Aug. 2024
出生於牙買加的英國文化理論學者斯圖亞特・霍爾(Stuart Hall,1932-2014)是開創文化研究風潮的重要人物。他於1950年創辦《新左評論》(New Left Review),並於1969年起主持英國伯明罕大學當代文化研究中心(Centre for Contemporary Cultural Studies),使之成為文化研究的學術重鎮。2014 年他去世後,其妻、社會文化史學者凱瑟琳.霍爾(Catherine Hall)參與霍爾的文選出版計畫,至今已推出11本論集,囊括霍爾包括身份認同、媒介、種族、馬克思理論等廣泛領域的思想遺產,而本書則集結其視覺文化研究相關的論文、演講、評論,以及關於藝術、電影及攝影的對談紀錄。
大辻清司攝影選集
Otsuji Kiyoji Photo Collection
大辻清司写真集成
増田玲編著|国書刊行会|2024年7月
Edited by Masuda Rei|Kokusho Kankohkai|Jul. 2024
1930年代,受到海外超現實主義和抽象藝術的影響,前衛攝影在日本開始流行。大辻清司(1923-2001)於1940年代就讀中學時,透過《フォトタイムス》(Photo Times)雜誌接觸到藝評家瀧口修造和藝術家曼・雷(Man Ray)等人的攝影作品,立志成為攝影師。戰後,大辻清司加入日本前衛藝術家團體「美術文化協會」的攝影部,與藝術家阿部展也共同創作編導式攝影作品,並參與「實驗工房」(実験工房)和「圖形團體」(グラフィック集団)等跨領域的藝術家團體,發表許多實驗性作品。1975年起他於《朝日相機》開始連載的「大辻清司實驗室」系列為其代表作。大辻於藝術學院任教期間,培養包括攝影家高梨豐、牛腸茂雄與畠山直哉在內的眾多日本後進藝術家。本書內容涵蓋大辻清司從1970年代在攝影雜誌上連載的「實驗室」系列,乃至近年他逐漸受到重視的快照,是為首次對大辻清司攝影作品的總回顧。
圖像與過往:媒介、記憶與後現代藝術中的法西斯主義幽靈
Pictures and the Past: Media, Memory, and the Specter of Fascism in Postmodern Art
Alexander Bigman著|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24年6月
Alexander Bigmanl|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Jun. 2024
美國藝術史學者道格拉斯・克林普(Douglas Crimp)曾於1977年在紐約策劃「圖像」(Pictures)一展,將當時大量借鑒大眾媒體文本、甚至直接挪用其他藝術家作品進行創作的五位藝術家,稱為「圖像世代(the Pictures Generation)」,他們的特色是將流通的現成圖像從既有脈絡中抽離,轉化為不同媒材,藉以探討與圖像相互建構的文化和美學。本書作者、藝評人暨歷史學者亞歷山大・比格曼(Alexander Bigman)重新詮釋「圖像世代」藝術家,透過他們的作品,探討法西斯歷史在戰後美國文化反覆再現和復甦的威脅。比格曼認為,圖像世代所代表的不僅是挪用藝術(appropriation art)的興起。這些藝術家對於過去威權主義和極權主義暴力的引用,是深刻反思集體記憶的本質之後,對於1980年代隱晦的政治評論。
他在書中將「圖像世代」的五位藝術家——莎拉・查爾斯沃思 (Sarah Charlesworth)、特洛伊・布朗特(Troy Brauntuch)、羅伯特・隆格(Robert Longo)、格雷琴・班德 (Gretchen Bender),以及傑克・戈爾茨坦 (Jack Goldstein)——置於如音樂、時尚、電影和文學的文化背景中,探討了1970到1980年代間,藝術、大眾文化、記憶與政治之間不斷變化的關係,並檢視了法西斯幽靈如何在當時的藝術家中揮之不去,以及它如何至今仍在我們身邊徘徊。
人眼快門:照片、立體深度和動態影像
The Human Shutter: Photographs, Stereoscopic Depth, and Moving Images
Robert L. Bowen著|Intellect|2024年11月
Robert L. Bowen|Intellect|Nov. 2024
立體視覺(stereoviews)是左、右眼觀看兩幅角度些微偏移的影像,影像在感知中交替,進而呈現出具有深度感、立體感的視覺經驗。作者探討了在立體視覺中必要的雙眼競爭(binocular rivalry)現象,稱之為「人眼快門」(human shutter)。
攝影、電影和藝術史學者羅伯特・鮑文(Robert L. Bowen)在本書中除了從藝術史的觀點論述了雙眼視覺在繪畫和攝影史上的角色,並將具時間性的電影納入此脈絡,同時研究由早期至今的影像創作者如何利用雙眼視覺,比如法國攝影師安東尼・克勞德(Antoine Claudet)以達蓋爾版製作肖像照的立體影像(stereograph),並討論現、當代藝術家和實驗電影製作人,以及他們聚焦於立體視覺空間的作品。其論述對象包括馬塞爾.杜尚(Marcel Duchamp)、羅伯特.史密森(Robert Smithson)、露西.雷文(Lucy Raven)、肯.雅各布斯(Ken Jacobs)、阿方斯.席林(Alfons Schilling)、荒川修作和瑪德琳.金斯(Arakawa and Gins),以及數位藝術團體「開放式群體」(OpenEndedGroup)。
噬圖者:吞食圖像的歷史
Iconophages: A History of Ingesting Images
Jérémie Koering著|Zone Books|2024年8月
Jérémie Koering|Zone Books|Aug. 2024
把圖像吃進肚子裡聽起來是一個奇怪的概念,但自古以來,在歐洲和地中海世界的人們便不僅是用眼睛來觀看圖像,他們還會將壁畫、聖像化作食物或飲料,或者在各種菜餚雕刻上圖案,將其吃進體內。為了解釋此一行為的治療性、宗教性、象徵性和社會功能,瑞士弗里堡大學藝術史教授傑若米・科林(Jérémie Koering)透過人們吞食圖像的行為,展開對聖像崇拜實踐的研究,以橫跨藝術史、文化史、物質史、人類學、哲學以及身體與感官的歷史,來探討這個尚待探索的圖像史面向。本書在2021年出版法文版,現以英文版面世。
文 | 編輯部
圖 | 出版單位提供
發佈日期 | 2024年8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