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作者: VOP

時間的盡頭,沉靜的眼睛

高昌隆,八尺門,台灣,1984年 | 關曉榮攝影

文──楊渡

從一九八四至今近三十年的時間裡,關曉榮像一個時間的追跡者,他追蹤找尋少年如何變成中年,中年如何變成飄搖老年,老人又如何消逝。他追尋與記錄的,彷彿不是人的容顏,更像是生命的見證。

Comments closed

都市、風景、圖鑑:中平卓馬的攝影實踐

文──張世倫

中平卓馬是日本攝影史的傳奇,他的影像創作與文字書寫,非但風格秀異、獨樹一格,其充滿批判自省的反思性格,與創作生涯不斷地自我否定與復甦重生,更使他成為攝影地景裡「座標型」的重要人物。

Comments closed

《そこにすわろうとおもう》- 大橋仁

文 / 東方輝
譯 / 羅苓寧

2013年,日本攝影師大橋仁(Jin Ohashi)久違七年的第三本攝影集——《そこにすわろうとおもう》(我坐在那兒縱橫一切)正式付梓問世。總頁數多達400頁、長297 mm、寬420 mm、附書盒、總重量稍逾5公斤頗具份量的一本攝影集。從3000多張照片中費心嚴選而出的新作,在當初卻遲遲找不到願意印刷和裝訂的廠商,最後終於獲得長野縣的一間印刷廠應允進行製作,艱鉅的印刷作業共計費時38天,發行日也比預期延後達一個多月。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為了此攝影集的拍攝,大橋投入大量個人資產,據值東京都內獨棟住宅售價(約等值於保時捷數台之金額)方得以完成此偌大計畫。

Comments closed

VOP Issue 9 : 身體與性 Bodies and Sex

禮教社會對於身體與性的感官禁忌,首要就是限制人的眼睛。於是在長期馴化下,我們擁有避開身體與性的「禮貌」視線,以及將原始自然存在的體貌與行為理解為反面意涵——「暴露」(而不將穿衣指為「遮掩」)——的道德標準,將裸體與慾念劃入猥瑣的範疇。

Comments closed

The Second Wave of Self-Publishing : Interview with Larissa Leclair

Larissa Leclair is a writer, curator, collector, and the Founder of the Indie Photobook Library. The iPL is an archive of self-published and independently produced photobooks, artist books, photozines, and other genres not usually collected by traditional librar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Comments closed

台灣鄉土沙龍攝影先行者李鳴鵰辭世

與張才、鄧南光合稱為「台灣攝影三劍客」的台灣前輩攝影家李鳴鵰,2013年6月22日清晨與世長辭,享年92歲。

李鳴鵰生於日治時代的新竹州大溪郡(現桃園大溪),14歲開始在寫真館當學徒,半工半讀為相館修整底片,後曾赴廣州學習繪畫。青年時期自願加入日本衛生部隊並曾從事造船廠日文顧問工作。25歲返台後,李鳴鵰獲得長輩資助,於台北最繁榮的榮町二丁目(現衡陽路)租下店面開設「中美照相器材行」,隨後迅速於台北照相材料界崛起。1948年,《台灣新生報》舉辦攝影比賽,張才獲得冠軍,亞軍兩名則由鄧南光和李鳴鵰獲頒,三人因而被攝影界稱為「快門三劍客」。由於他們在攝影創作上的突出表現以及對攝影文化推廣的不遺餘力,也使三人成為台灣最具代表性的戰後第一代攝影家。

Comments closed

叛逆的影像 : 藝術、行動與社會介入──專訪Peter Kennard

Peter Kennard,2011

以攝影蒙太奇(photomontage)作為社會批判的武器,彼德.肯納(Peter Kennard)無論在美術館或街頭,都試圖展露藝術對思考的顛覆性力量。他以藝術行動者自居,透過攝影拼貼直搗國際政治問題、揭露社會的瘋狂。其作品自1970年代開始在無數社會運動中被製為反抗標語廣泛使用,啟發著數十年來的各類抗議性圖像宣傳,並恆久激勵著與強權對抗的變革決心。

Comments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