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術到臨之初的首批照片──由法國攝影先驅伊波利特.巴雅爾(Hippolyte Bayard)於1840年代拍攝的《溺水者的自拍像》(Autoportrait en noyé),即預示了攝影與死亡論題的永恆交集,仿若宣告攝影成為牽亡與還魂、無有雙生的一種「冥介面」,迴盪於幽明之間。
Comments closed作者: VOP
文──張照堂
提起筆來一面寫下這些文字,一面瞧見手背上的皺紋與黑斑,不禁想起三十幾年前光滑、亮麗的身軀,在新竹五指山上,五〇年代一個初夏。
Comments closed出生於德國慕尼黑的藝術家托馬斯.德曼(Thomas Demand)以打造擬仿自現實場景的紙製立體模型建築並轉為平面影像著稱,令這些無人的空間透露著一絲詭異,靜謐地令人窒息。德曼打造的紙質景觀,通常根據媒體上著名事件的場所照片與影像檔案,像是日本福島核電廠的控制間、伊拉克前總理海珊在被捕前藏匿處的廚房、美國白宮的橢圓型辦公室,以及二戰期間暗殺希特勒失敗的會議廳等等,重新思索及想像著人們眼前的世界。
Comments closed──論攝影中心的非正常化與台灣攝影史的缺席
文──陳佳琦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以下簡稱「攝影中心」)已經在台北正式開張營運一年多了,回想該中心早自2015年即展開籌備工作,一開始由國立台灣博物館執行,2019年相關業務再納入國立台灣美術館旗下。開館至今,已經推出了許多展覽,並執行有典藏、出版與教育推廣等工作。不過直到今天,這一原受外界高度期待的攝影機構,雖然有一個博物館的形貌,不但仍未擁有獨立的預算與編制,甚至在文化部的附屬機關之下也根本沒有一個叫做「國家攝影文化中心」的單位,連籌備處都不是,可說是身份不明。
Comments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