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巴克利.亨德里克斯的黑人肖像:從繪畫到攝影

2019年起,美國藝術家巴克利.亨德里克斯(Barkley L. Hendricks, 1945-2017)的畫作陸續集結成冊,今年年中,第四本專書轉向關注藝術家在攝影上的成就。相較於畫作,亨德里克斯的攝影先前並未享有同等矚目,直至最近才重燃討論,為亨德里克斯的藝術生涯,提供另一個值得細究的面向。

談及亨德里克斯,多半想到他對神情與姿態極度敏感的黑人肖像畫。七〇年代初期,抽象、低限主義、觀念藝術蔚為風潮,亨德里克斯堅持在肖像畫領域,轉化取自藝術史與色彩理論的靈感。他早早意識到黑人主體在藝術史中的廣泛缺席,將親戚、朋友、陌生人入畫,人物衣著亮眼,神采奕奕,在單色背景中被推至畫面前沿。這些常與真人等高的畫作,既富於流行文化的符碼,也凸顯了個體所透露的獨特細節。近年,其風格的視覺衝擊與時代意義,經由備受讚譽的群展「一個國家的靈魂:黑人權力時代的藝術」(Soul of a Nation: Art in the Age of Black Power),再次躍回國際視野。

亨德里克斯逝世後,各式展覽與研究活動持續整理他留下的多樣藝術遺產,攝影亦包含其中。他於耶魯大學修業時,即曾受紀實攝影攝影家沃克.艾文斯(Walker Evans)指導。似乎從那時起,亨德里克斯找到一種使他能夠直接與人交流的藝術媒介,有些照片反映他的繪畫母題,大部分則自成一格。據說,他總是隨身攜帶相機上街,遇到吸引他目光的路人時,便會攔下拍攝。除了美國都市中黑人的日常生活,牙買加、奈及利亞、迦納的當地人也進入了亨德里克斯的肖像攝影系列。

亨德里克斯並不算是狹義的街頭攝影師,評論者在面對亨德里克斯的照片時,大多指出他的攝影和繪畫之間的關係。他的照片在人物、空間與物件的相互關係上,引領觀者的視線在各處細節之間來回。如那舍美術館(Nasher Museum of Art at Duke University)館長崔維.舒美克(Trevor Schoonmaker)認為,他的照片存在著巧妙的平衡,一方面帶有社會批判的眼光,又總是留意畫面中的線條平衡、光影與諷刺元素。從照片的質量來看,這名以繪畫聞名的藝術家,顯然也將攝影當作獨自成立的作品。然而,他也常和許多畫家一樣,在創作肖像畫的過程中以照片為本,對人的站姿特別感興趣,並在他的繪畫裡獲得發揮。

今年出版的攝影書,由藝術出版社Skira操刀匯集五十幅彩色照片,黑人的臉龐、衣著,以及他們在周遭環境下的姿態是一以貫之的紀錄主題。藝術史家安娜.阿拉賓登-卡森(Anna Arabindan-Kesson)特別強調,對亨德里克斯而言,照相機雖然幫助記下稍縱即逝的畫面,讓他得以事後回訪,但攝影卻絕不只是繪畫的預備習作:「他的鏡頭對準細心設計的構圖,以此觀看,並且建構作品和周遭現實的關係。他有多種風格,就連他和被拍攝者的互動方式——要他們擺特定姿勢或純粹交談——都帶著一種表演性質的活力。」

在近年來經歷反覆論述、尚未明確定義的「黑人美學」(black aesthetic)框架下,亨德里克斯的攝影持續受到討論。波士頓的羅斯美術館(Rose Art Museum at Brandeis University)預計於2022年年初舉辦亨德里克斯的攝影展,展名暫定為「我的機械式速寫簿——亨德里克斯與攝影」(My Mechanical Sketchbook — Barkley L. Hendricks and Photography);此外,布魯克林美術館(Brooklyn Museum)也有意為亨德里克斯籌劃完整回顧展,在同一個美術館,黑人觀念藝術家先驅婁蘭.歐葛雷蒂(Lorraine O’Grady, 1934-)的首次大型回顧展則剛於七月落幕。


文 | 閻望雲
圖 | © Estate of Barkley L. Hendricks. Courtesy of the artist’s estate and Jack Shainman Gallery, New York
發佈日期 | 2021年9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