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分類: Articles

人間的眼睛──蔡明德的《人間現場》

流浪的歌仔戲班子,嘉義,1984年 | 蔡明德攝影
安安歌仔戲班,嘉義,1984年 | 蔡明德攝影 / 南方家園提供

文──李威儀

說來有些不好意思,《人間》雜誌創刊時,我才剛滿三歲,停刊時,我才剛入小學。我沒有直接經歷《人間》的洗禮,對於《人間》,我隔著世代的認識距離。一直要等到上了大學重新自我補課,從舊書攤陸續抱回雜誌翻讀,才明白自己是如何錯過了一個時代的智識戰場。而隨著時間與陳映真的悄然遠離,《人間》也已成為一個傳說。

Comments closed

歲月映善

陳映真,台北 紫藤廬,1985年 | 張照堂攝影
陳映真,台北 紫藤廬,1985年 | 張照堂攝影

文──張照堂

知道「陳映真」這個名字應該是六○年代初。當時我從一個土木系學生突然變成文青,買了許多文學刊物,首先搶讀的大都是一些現代詩,以及陳映真、七等生的短篇小說。他們的小說文字及書寫方式有一種新穎的魅力,也總瀰漫着莫名的孤寂、憂鬱、無良的生命困境。映真年輕時期的寫作十分單純、真摯而深情,沒有刻意的意識形態導入與牽引,因而相當動人。

Comments closed

2016 當代敘事影展——〈邊界 . 世界〉

《沖繩列島》Okinawa Islands | 東陽一 Higashi Yoichi | 1969 | 日本 Japan | 90 min | 台灣首映 Taiwan Premiere

〈邊界・世界〉從邊緣視角出發,本屆主題單元〈島影・島歌〉聚焦當代亞洲紀錄片與音樂場景,觀照「島」的歷史與政治性,提出更多元、邊陲、流動的敘事觀點與當代經驗。

Comments closed

在幻影與現實之間:「影像的第三方認知」

蘇匯宇,《超級禁忌》,雙頻道錄像,2015年
蘇匯宇,《超級禁忌》,雙頻道錄像,2015年 | 恆畫廊提供

文/林芷筠

白盒空間中,投影光束的發散受牆面阻攔,在牆面上成像並反射至視網膜,再藉由觀看者的認知或記憶,辨別出影像的形貌、指涉物。在光的投射與接收之間,除了純粹的粒子運動之外,亦含有影像內容所發展出的敘事。於是,排除所有外部雜訊的白盒宛若劇場,各式的情節搬演,觀看者的身體已從現世中逃逸,沈浸在光所建立起的幻影世界,因著影像的變換而牽引著意識與狀態。

Comments closed

鄧南光的女性攝影

鄧南光手持極小相機拍攝模特兒,1960年代
鄧南光手持極小相機拍攝模特兒,1960年代

文——黃翰荻

張才老哥每提起鄧南光,必笑著說:「伊愛查某!」(他喜歡女人),並及於以往他們一起出去拍照後常一道上酒家,鄧在酒家如魚入水,張則像小孩一樣在裡頭玩,喝了酒有一回當眾打赤膊用毛巾跳「洗澡舞」。

Comments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