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莉最新攝影系列《All That is》,一如前系列拍攝東北風景的紀實攝影,帶有一安靜、輕盈的氣質。不同的是,相比於先前較為宏觀的視界,游莉這次聚焦探尋她個人歷史中那些細小的環節,這個新的走向,是游莉對過去幾個系列的總結
Comments closed分類: Articles
The year was 1989. The 35-year-old Xu Yong(徐勇) witness history on Tiananmen Square in Beijing, standing amongst the student protesters with a camera around his neck.
Comments closed文 / 李佳霖
日本的「木村伊兵衛写真賞」自1975年起每年都會選出具時代意義的新人作為受賞者,2015年三月甫獲得第40屆「木村伊兵衛写真賞」的攝影師川島小鳥,六月初在台北舉辦了《明星__川島小鳥写真展》,展出兩千多幅他在三年間來台三十多趟所拍攝的照片,充滿青春氣息的影像搭配互動式的展場設計,短短兩週的展期吸引不少人前來觀展。
Comments closed文 / 呂楠
2006年6月至9月,我在緬甸撣邦第一特區(也稱果敢)的楊龍寨監獄和果敢縣勞教所工作了3個月。
果敢位於緬甸北部,與雲南省為鄰,面積2700平方公里,人口18萬。此地有7個少數民族,其中果敢族佔85%。果敢族是大約三百年前在此定居的漢人的後裔。
Comments closed
文 / 周郁齡
「持放映機的人」是高重黎在英國首次的個展,高重黎的創作結合了電影、繪畫、攝影、雕塑、與裝置等等不同的媒材。在他的作品裡,不能否認地受到許多歐洲前衛電影的影響,如此電影文化的轉譯最早是由《劇場》(1965-1968)開始,介紹了如亞倫.雷奈,尚盧.高達等歐洲導演的作品,並也開始了台灣的實驗電影創作。
Comments closed藝術家高重黎繼在倫敦The Peltz Gallery的首次個展之後,現正在同樣位於倫敦的LUX在英國時間5月14日舉辦放映座談會,高重黎的最新作品《延遲的刺點:堤Ⅱ》(2015)在此舉行首次放映。現場並將由英國泰德現代藝術館(TATE)助理電影策展人George Clark主持座談,邀請藝評人張世倫及高重黎倫敦個展策展人周郁齡,探討高重黎的電影語言、影像政治美學、台灣在冷戰下的歷史脈絡,以及家庭電影與台灣早期實驗片的關係。除了高重黎的《家庭電影》(1988),也將放映1960年代《劇場》季刊核心人物之一——莊靈的影片作品《延》(1966),以及張照堂早期的實驗短片《剎那間的容顏》(1970)等。
Comments closed文──李威儀
《薩爾加多的凝視》是由文.溫德斯(Wim Wenders)導演、講述攝影家塞巴斯蒂奧.薩爾加多(Sebastião Salgado)生平與作品回顧的紀錄片。
Comments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