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ce Simon Baker became the first curator of photography and international art at Tate Modern in London, his work has somewhat become an indicator of the trends in international photography.
Comments closed分類: Articles
十月開跑的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將以「綻放的運動影像」為題,放映一系列日本紀錄片導演小川紳介(1936-1992)經典的抗爭運動紀錄片,聚焦於小川攝製組早期拍攝的學生運動、三里塚鬥爭系列與牧野村系列作品,是閱讀本期VOP的指定延伸電影,請大家不要錯過。
Comments closed談起台灣的空間攝影,李國民記錄了無數的建築作品,並發表《你可以死兩次》、《觀心經》等系列創作。作為台灣近代空間美學的重要紀錄者,他以生活看待設計,透過對空間的觀看閱讀,將場域的形體、精神,捕捉在影像的光影對話之中。
Comments closed
台灣攝影家林柏樑,曾向席德進學畫並自學攝影,並獲得吳連三藝術類攝影獎。身為「V-10視覺藝術群」的一員,他以攝影記錄台灣人文風景,並於1998年開始受託進行《文學的容顏:台灣作家群像攝影》計畫,捕捉作家身影與讀者甚至文學間的對話關係。《私人備忘》是林柏樑的第三次個展,展出30幅70至90年代的影像紀錄,呈現對台灣土地的真摯關注。
Comments closed由台、日兩地藝術家一同製作的拖車式油壓舞台在日本橫濱三年展開幕中亮相;這也是實體舞台車首次到海外展覽。日本藝術家柳美和主設計的這件作品除主視覺「夏芙蓉」外,四周也輔以日本出羽三山及紀伊半島熊野附近的山岳信仰圖樣,車體外部則精細地描繪上白底粉紅的羽。整件作品在起運前由記錄舞台車「STAGE」系列的藝術家沈昭良掌鏡,在雲林麥寮完成主視覺拍攝。
Comments closed觀看照片時,我們的眼睛總習慣先找尋照片中的「主體」,然而陳以軒卻試著顛覆這樣的視覺習慣。在《In Between》這本兩百來頁的小書裡,他運用裝禎巧妙地讓每張照片中的人臉、雙眼、動物的頭等等人們雙眼習慣聚焦之處,消失於書本翻開的兩頁之間⋯⋯
Comments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