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7年生於宜蘭蘇澳的宋隆泉,曾任《噶瑪蘭》、《新潮流》、《自由時代》週刊等台灣早期黨外刊物攝影記者、編輯及藝術指導,1980年代投入台灣社會運動並留下完整的攝影記錄。從事攝影工作35年來首次舉辦個展,將在鄭南榕基金會舉行。
Comments closed1957年生於宜蘭蘇澳的宋隆泉,曾任《噶瑪蘭》、《新潮流》、《自由時代》週刊等台灣早期黨外刊物攝影記者、編輯及藝術指導,1980年代投入台灣社會運動並留下完整的攝影記錄。從事攝影工作35年來首次舉辦個展,將在鄭南榕基金會舉行。
Comments closed「這是一個在城市尋找出口的計畫。」
汪正翔以自身經驗出發,因為在台灣各地的旅遊景點反覆拍攝相同美景照,而在濃豔色調與壯麗景緻中感受到視覺的麻痺與厭煩,他開始試圖捕捉「非風景」的影像——非典型的風景樣貌,在畫面中存在著突兀的人造物、雜亂背景或是平乏的色調。
Comments closed香港刺點畫廊於2015年9月19日同步推出兩個個展:何兆南的「早安晚安」——圍繞2014年在香港發生的佔領運動創作的攝影及錄像作品;而同時間北野謙的「Now, Here, and Beyond」展出北野最新作品《day light》和《watching the moon》,以及取材於去年香港佔領運動時拍攝的持續系列《我們的面孔》的新增作品。
Comments closed浜口タカシ,1931年生於日本靜岡縣,中學畢業之後,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關西地區的一家攝影器材行上班,也開啟了他對攝影的興趣。1955年,他搬去橫浜並自己開了一家相機店。他是在日本前輩攝影家中村立行、杵島隆、東松照明等人之後,少數因為參加戰後攝影雜誌舉辦的每月攝影比賽而成為專業攝影師的人。在眾多拍攝三里塚鬥爭運動的攝影記者中,他是投入時間最長的一位,他自1966年開始,整整花了12年的時間紀錄三里塚。
Comments closed
「我出國了,然後我回來了。」陳以軒說。
陳以軒以攝影為創作主體,媒材形式橫跨平面攝影、創作書、錄像、影像裝置、以及行為演出,近期創作多關注在攝影如何處理個人的生命史,以及影像媒介在進行溝通傳達時的所產生的模糊與誤謬。
展覽命題看似直白,其實是陳以軒這幾年的生命寫照,用書本、錄像、及幻燈片等等各種攝影的轉譯形式,描繪他赴美留學、往返異鄉的三段影像旅程,旅程中如按圖索驥般自我觀照,旁觀其身為異鄉局外人的找路姿態,找尋在路上失去的自我存在與歸屬感。
Comments closed羅晟文的《白熊計劃》以影像記錄歐洲、中國等24個人類圈養白熊(北極熊)與其所在處的人造環境。「白熊」與「人為環境」象徵了當代人與自然生態間的關係,人類為了圈養動物而再造出草原,泳池,假山,海豹玩具,輪胎,彩繪冰山,以及白色油漆等「擬自然空間」,這些超現實的白熊展示檯具體刻劃了當代動物圈養機構在動物展示與保育研究方面的模糊與矛盾,使人省思展示動物過程中所產生的問題。
Comments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