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分類: Exhibition

向永恆搶過來的幾秒鐘──關於銀鹽世代

文─ 張照堂 銀鹽是甚麼?有學生曾經問我,銀鹽和數位的區別在哪裡?我常拿食物做比喻。如果數位影像是超市櫃子裡的冷凍豆腐,銀鹽相片就是老師傅調製的手工豆腐,後者散發出來的溫度與氣味,它的內蘊、質感與外貌都很不一樣。數位一如微波爐裡取出的調理包,銀鹽是炭燒爐灶中慢火煮燉的料理,一個是經過一道道手續手工完成的原作,另一個是生產線上的格式化拷貝,如此而已。 當然,有人會說內容才是最重要的,但談到攝影,到底內容取決於形式,或是形式應依歸內容?多年來人云亦云,爭論不休。數位的發明,在傳播與運用的功能上當然快速便利、無遠弗屆,但回到藝術與人文層面,傳統攝影所散發的人性度、品質感、樸實味,更值得細細…

Comments closed

吳天章 :「陌路歸真1980 – 2011」「別說再見2001 – 2015」

吳天章,《永協同心》,2001

從歷史與文化批判意識起家的吳天章,自80年代「油畫時期」起,便以藝術作為最直白大膽的批判手段,從時代與文化的氛圍中揭示個人的身體性與政治系譜,以新表現主義留下那個時代台灣的傷痕繪畫。

Comments closed

舞弄珍藏:召喚/重想/再述的實驗室

美術館作為一個界定藝術歷史價值與規則的場所,它自身形成象徵或符碼,館體與它的內部運作,整體結構出一個與館外社會現實區隔的脈絡;進了美術館的物件,代表具有崇高的藝術價值,它是美術館之外的真實世界的再現,而無法再為真實自身;典藏品則是這些價值的指涉物。

Comments closed

鏡—李小鏡回顧展

《NEXT》系列,〈認識我們〉Knowing Us,2016
《NEXT》系列,〈認識我們〉Knowing Us,2016

《鏡—李小鏡回顧展》展出李小鏡自1980年至2016年,近40年間最具代表性的16組系列作品,包含平面攝影、輸出裝置、數位互動、浮空投影與3D列印等150餘件多元媒材創作。

Comments closed

靜物研究II:島民 – 陳以軒個展

在街上尋找垃圾靜物的同時,發現了市民大道下的遊民家居物件,遂進行拍攝。

假石植栽林立,市民大道下像是座亞熱帶自然風光島。在這座島上,「市民」們帶著「物件」做暫時性的家居佔領,流離居所於橋下的三不管地帶;同時要面對公權力的間歇清掃,並與陸橋周邊各式的房產文宣共處。房產也被稱為「物件」。

Comments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