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海岸線——專訪張曉 Coastline : Interview with Zhang Xiao

©Zhang Xiao | courtesy Zhang Xiao

海岸線對於我來說是一次漫長的旅行,我在旅途中尋找我內心的故鄉。
——張曉

訪談 / 李威儀
本文出自《攝影之聲》第1期,2011年

VOP __ 我們先聊聊你吧,請問你是怎麼開始走上攝影創作的路?

張曉 __ 高中畢業的時候有一個長假,等待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在家無事便翻箱倒櫃找到一台相機,是我爸爸的一個朋友送的,一台全新的鳳凰205-B。這是我第一次接觸相機,一開始並不會用。剛好我有一個表哥以前是開照相館的,他家裡有很多閒置的器材和攝影教學書籍。一邊看書一遍摸索著就開始拍照片了。一開始都是拍一些我們村子的風景,牛羊啊,晚霞之類的。

上大學以後通過書籍和網絡我了解了攝影的更多可能性,對攝影的興趣也越來越濃。大學四年大部分時間都是用在攝影上了。畢業找工作的時候我就想要找一份與攝影有關的工作,經歷了數次自薦和面試,最終在重慶獲得了一個攝影記者的職位。這一幹就是四年半。直到我2009年辭去工作成為自由攝影師。雖然那時我不知道我想要什麼,但是我知道我不想要什麼。

©Zhang Xiao | courtesy Zhang Xiao

VOP __ 在你過去的作品中,曾拍攝重慶、陝西等中國內陸省份,是什麼引發你開始關注海岸線這個主題? 能否談談海岸線對你而言有什麼意涵?

拍攝重慶是因為我在重慶工作過將近五年的時間,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我只能在重慶或者周邊來進行拍攝。當然,我也是非常喜歡這個城市的。至於陝西,那是2007年年初的時候,我在春節假期時去拍攝的,我的一個朋友很早之前就 跟我講過陝西春節期間的各種場景,我很好奇的就去了。那也是我最早的一個能形成規模的系列。

我出生在一個沿海城市——煙台,從我們村子到海邊有四十多公里,但是我整個童年去海邊的次數少得可憐,我一直對海有著一種強烈的情感,想去接近但又有點畏懼。上大學時候就曾與同學計劃做一次沿海旅行,但是由於種種原因未能成行。

海岸線是整個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也是最早受到外來文化和經濟飛速發展衝擊的地區。我們並不知道這種衝擊是好是壞。也許就在人們恍惚之中它便迅猛地發展到了現在的樣子,讓人有些措手不及。我們時常會在這樣的過程中迷失,哪裡才是我的故鄉。缺乏歸屬感,或許是我們當代中國人內心裡的集體困擾。

海岸線對於我來說是一次漫長的旅行,我在旅途中尋找我內心的故鄉。

©Zhang Xiao | courtesy Zhang Xiao

VOP __ 「海岸線」的拍攝計畫是從哪裡開始? 會到哪裡結束?

我原本的計劃是從南到北走遍所有的沿海省市,所以第一站是從廣西開始的。但是後來慢慢的覺得順序並不重要,也沒有必要為自己製造一些限制。就開始隨機的去一些省市,有時候是考慮到季節的因素。因為中國的海岸線南北季節差異很大。

我現在去過了廣西、廣東、香港、浙江、山東、河北、天津、遼寧、海南、上海等省市,目前完全沒有涉足的還有福建,江蘇和澳門。當然,我也在尋找一個合適的機會去台灣進行拍攝,台灣的海邊令我嚮往。

VOP __ 在拍攝的旅程中,遇上什麼樣的場景或畫面,是你一定會想以攝影紀錄下來的?

當我遇到一個場景能夠讓我興奮甚至顫抖,那必定是我想要的畫面了。面對這樣的場景會有一種不由自主的衝動去按下快門,就像是條件反射。這樣的場景必定是直接或間接反映當下中國現狀的而又有些超越現實的畫面,像是一種矛盾。

©Zhang Xiao | courtesy Zhang Xiao

VOP __ 你曾在報社擔任攝影記者四年,這段新聞工作的經歷,對你在攝影的想法與表現上,有些什麼影響?

從一個大學剛畢業的學生,到成為一名報社的攝影記者,這四年多的時間讓我真正接觸到了當今的社會,同時這期間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價值觀。這對我後來的攝影創作無疑是一個必須的基礎。這個工作的性質也決定了我必須每天都在路上,每天都在觀察。這種觀察方式的養成也是至關重要的。

VOP __ 「海岸線」系列中除了在海邊遊憩的人們,你也記錄了許多工地、廢棄物和正在興起的高樓大廈等社會環境,你對自己作品中所呈現的當代中國樣貌,有什麼樣的感受?

最直接的印象就是中國的每一座城市都像是一個永不完工的大工地,不斷地拆除與重建。很多歷史和文化得不到應有的保護,建築和設施都是以最大、最高、最快的方式來追求與世界的接軌。當然這都是表象,在這看起來空前繁榮的景象背後,我們得到了什麼又失去了什麼?

我覺得當代中國是一個巨大的矛盾體,到處都充斥著矛盾。追求經濟發展的速度,不計後果。在我看來這種矛盾的最大表現就是荒誕。很多人都是麻木的,當然我們也很難改變什麼。我所能做的只是真實的記錄。

VOP __ 改革開放後的中國仍有許多言論與表達的禁忌,作為「八〇後」世代的攝影創作者,你認為中國的創作環境有什麼限制?在這些限制之外,中國當前的社會環境對創作者而言,有沒有什麼優點?

我並不是一個報導記者,需要前往第一線來直接揭露一些什麼社會問題和黑暗。相反,我更像是一個旁觀者,甚至是偷窺了當下中國的現狀。我需要做的就是記錄下這些人們習以為常的不疼不癢的日常生活或是一些景觀。通過這些畫面可以描繪出一個真實的中國。

這是適合我的方式,我只是自由地行走在這片土地上,我也不去強求什麼。能拍就拍,不能拍就不拍。所以這些禁忌並不會影響到我的創作。也並不存在優點與缺點,一切順其自然。

©Zhang Xiao | courtesy Zhang Xiao

VOP __ 你剛談到真實的紀錄與真實的中國,是否意味著目前社會存在著與你的真實對立的某種虛幻形象?或許是外人對中國的某些不切實的想像?

對我而言已經沒有幻想,我看到的和我所拍攝的影像可能只是攫取了當下中國的某個瞬間,但這正是我自己對真實中國的紀錄和解讀。我只是覺得很多人無法看到目前的真實,他們被虛幻所包圍或是漠不關心。正如Diane Arbus說的:「我真的相信世上有些事情如果我不拍下來,就沒有人會看見。」

VOP __ 除了中國以外,你會想去哪裡拍攝?

我現在只想在中國拍攝。因為我深愛著這片土地。


張曉,1981年生於中國山東,畢業於煙台大學建築系,主修藝術設計。2005年9月至2009年6月擔任《重慶晨報》視覺中心攝影記者,現為自由攝影師,生活工作於四川成都。張曉曾獲中國三影堂攝影獎大獎、南方紀實攝影展金獎、日本MIO攝影獎等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