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訪談──許鈞宜
從模糊、晃動的光影,來到漸層變化的色彩平面,徐婷不斷探觸著影像、維度與感知之間的可能性。她從攝影、複合媒材、空間裝置與建築等創作背景中,發展出獨特的作品形式,從單幅的平面影像來到大型地景裝置,影像的生產程序始終與環境變化、觀眾身體有著緊密的聯繫。對徐婷來說,按下快門之後影像並未就此固定,而是伴隨對拍照當刻的反覆回想,在後製過程中被重新框取、變形,甚至透過觀察自然光映照在展場模型上的變化,最終將感覺發生的片刻轉移到展覽空間內。
像是2023年她在德國貝塔寧藝術村駐村時創作的最新作品《The Scenery Behind Me》,便透過攝影呈現從反光鏡映照出、伴隨速度而生的一瞬光線。抑或是作品《回音》、《不安的線》與《遠景》,將照相機視作一個製造放大、失焦的介面,並將如同抽象畫線條般的光線複印、並置於平面上,彷彿是對那些稍縱即逝的時間進行延長、增補或重複的體驗。而在戶外地景裝置如《縫合與飛行》、《海洋之門》中,這些於眼前展開、矗立於自然風景中的人造視像,則藉由裝置將微觀感知投放回風景當內,使作品成為光照與視線、介於所見與所在之間的反/受光體。
VOP __ 在妳的作品中,所有影像皆源自於某些迂迴的視覺經驗,充滿折(反)射、疊映、模糊等特徵,能否請妳談談這些感官與作品的關係?
徐婷 __ 這些感知的狀態,對我來說很像各種動作,透過鏡頭,用視覺去對不同距離下的物體進行觀測。觀測的過程也將產生許多動作,例如掃描、停頓、凝視等等,有時我甚至覺得這些動作帶有觸感,它顯現了許多身體上輕重、快慢、溫柔與剛硬,或是心理上如好奇、迷戀、猶豫與果斷等的動態狀態。
除了當下的感知,拍照之後的程序,也會直接影響最後的呈現。它關乎如何篩選與組合影像,並展現在空間。我會參考拍攝當下的感受,將其放到空間中。這些輸出的影像彼此之間也有像是反射、疊映、模糊等關係。
重新回看照片是一種循序漸進的理解過程,幾乎圍繞在整理這件事情上,包含現場的呈現都是一種整理的顯現,整理需要花很多時間,它是我理解影像的方式。不只是拍照當下的感覺,就像我們看到一個事件後,需要好一段時間才能明白它的意義。這其中除了不停地做,還需要緣分,或許這就是「感」與「知」。無論是哪一部分,都造就了最終如何反射、如何疊映,或如何模糊。
VOP __ 回顧過去的創作,妳的作品在展出形式與尺幅上有著極大的變化,例如從單幅照片來到複合媒材裝置,甚至是戶外地景與建築空間的大型製作。對妳而言「攝影」在其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徐婷 __ 在地景作品中,我並沒有執著於使用攝影媒材。一開始會糾結於要連貫自己的創作手法,但嘗試放手後,卻發現攝影的觀察方式與思考邏輯已成為我的習慣。最終戶外的創作反而以更簡單的語言呈現了某部分的影像理念,也讓我得以和不同領域的觀眾溝通。
我認為現階段的室內與室外作品用不同角度呈現了我的攝影概念,可以用「旁觀」與「身歷其境」來描述。人在畫廊中會自然以旁觀的角度看作品,視角聚焦在畫面中,這也使作品要融入空間產生難度。相反地,在充滿各式各樣景觀的戶外,作品得以融入其中,人在觀看作品時,也能用更直接的方式將周圍的畫面涵蓋進去。但從另一角度,室內的包覆感又是更私密的身歷其境,而地景的全面性與直接,也帶有旁觀的特質。我發現或許可以利用這兩種不同的空間條件來滿足兩者在展覽時彼此的弱點,更全面地呈現創作。
VOP __ 從影像的生產層面而言,每一影像皆歷經光線從感光元件上的接收、數位後製、輸出與安裝。如此的轉換與變造、從虛擬到物質的過程上,這些製圖程序如何影響妳對感性經驗的創造?
徐婷 __ 感性經驗與影像生產本身是交互影響的,我覺得在每一個看似理性的生產步驟下,都不脫離感性的中樞。這也是在過程中令我享受的地方,如何在漫長的程序中,逐漸將凌亂又飄渺的思緒塵埃落定。拍照、整理、製作到紀錄,在每個程序中琢磨理解最適恰的輪廓。
VOP __ 相較於紀錄的攝影,妳的作品呈現非具象的光暈與線條。從原先的光學成像來到具有人造感的極簡視覺上,這之間的轉變是怎麼發生的?
徐婷 __ 這之間的轉換,主因應該是背景的改變,就像是焦距一樣,在充滿內容的戶外環境中我選擇放掉更多內容。人造感的視覺主要放置在戶外的場景中,這時人造感影像凸顯了真實的環境畫面,也可以說是複雜的環境凸顯了人造的視覺,對映出不同層面的立場,是我心中的真實與現實所界定的真實之間的對照。
VOP __ 許多當代攝影的作品,時常反身揭露出圖像與技術之間的關聯,然而妳的作品卻更接近感知世界時的有機狀態,能否聊聊這一部分?
徐婷 __ 我認為揭露圖像和技術的關聯對我而言依然重要,但並不是首要在第一層要傳達的事情。當代已經不乏對媒材的討論,而我的創作更聚焦在個人情感,應該是因為除了探究技術使用的意義,我也很喜歡創作中有機與失控的部分,能夠流暢地掌握感知,或許能讓我更理解使用技術的意圖。圖像、技術與情感本是一體的,我認為只要真誠地使用機具,技術的意義會自然顯現。不過我認為這種有機狀態是變動的,或許在不同年紀或是創作階段,對想要展現的概念會有不同的企圖心。
VOP __ 能否談談妳未來的創作計畫?甚至關於那些仍在想像中的作品?
徐婷 __ 我希望有更專注於處理小尺幅的平面攝影作品,延續在柏林駐村時的創作模式,那是我第一次做完全沒有展出空間裝置的一檔展覽,單純的平面輸出卻跟空間有很大的互動。我也很喜歡當下的創作方法,用一個比較純粹也專心的狀態花時間在幾個畫面之間琢磨、篩選出結果。在戶外的空間中,我也期待會有更大尺度的作品,甚至直接與建築做結合。我通常不會太早預想具體的創作計畫,我需要看到空間才有辦法開始產生畫面。
徐婷,倫敦藝術大學,切爾西藝術學院藝術系研究所碩士,曾獲世安美學獎造型藝術類(2018)、台南新藝獎(2019)。徐婷擅長以攝影作為創作媒材,並將平面攝影圖像發展成空間性裝置。作品常以半現地製作方式,融合不同維度的影像與空間關係,從而反思攝影與真實的切面,創造跨越視覺與身體的成像體驗。近年作品陸續發表於柏林Künstlerhaus Bethanien、國立台灣美術館、就在藝術空間、日本九州藝文館、台南總爺藝文中心、伊通公園等,也曾多次受邀各項公共藝術展出,如落山風藝術季、南迴藝術季、漁光島藝術節等。
圖片 | 藝術家提供
發佈日期 | 2024年3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