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Voices of Photography 攝影之聲 Posts

解放倫帝:奴隸制受害者照片的所有權爭議

瑪拉.拉妮爾控訴哈佛大學佔有美國奴隸制下受害先祖被強迫拍下的照片並從中獲利,這場關於種族、正義與影像政治的訴訟正在進行。(AP Photo/Frank Franklin II)

飽含壓迫歷史的照片,該歸還給受害者後代,抑或由博物館保存?從2019年起,塔瑪拉.拉妮爾(Tamara Lanier)與哈佛大學對簿公堂,欲取回兩張照片的所有權。照片的被拍攝對象,分別是拉妮爾多代之前的祖父倫帝(Renty)──他出生於剛果盆地,於19世紀初被運至美國南卡羅萊納州的棉花田為奴──以及倫帝的女兒德里雅(Delia)。今年11月,麻賽諸薩州最高法院再度開庭,審理這樁懸而未解的難題。

Comments closed

雅典雙年展:數位技術的敘事編織

雅典雙年展(Athens Biennale)今年邁入第七屆,主題定為「蝕」(Eclipse),聚焦資訊流量在維繫社會運作之餘,遮蔽了哪些個體經驗。面對此跨文化、跨歷史的提問,策展團隊提出「敘事編織」(narrative fabrication)作為關鍵字,不少參展作品模糊了藝術觀賞者與數位科技使用者之間的界線,並在創造新體驗的同時,尋找反省資訊社會的空間。

Comments closed

2021巴黎攝影博覽會—光圈基金會攝影書獎揭曉

巴黎國際攝影博覽會(Paris Photo)與光圈基金會(Aperture Foundation)合辦的攝影書獎近日揭曉,本屆除選出新人攝影書、年度攝影書、年度攝影圖輯三大類別外,另增加評審團特別提及獎,以攝影書作為媒介,呈現對離散、殖民、史詩與女性攝影史的關注。

Comments closed

批判性史觀下的攝影書寫與洞見:試評張世倫的《現實的探求──台灣攝影史形構考》

──郭力昕

引頸企盼多年後,影像評論家張世倫的攝影論述《現實的探求──台灣攝影史形構考》(影言社,2021)終於問世。張世倫在此之前的各類寫作質量俱豐,他厚積之下的第一份專書出版不負眾望,是一份含金量極高,又具有開創性的書寫(a seminal writing)。我認為,以台灣的攝影論述出版經驗來看,這本書可視為中文讀書界應該關注的一個「事件」,值得攝影文化領域的人與普遍閱讀界重視、珍惜。

Comments closed

上來透透氣:史蒂芬.吉爾回顧展

The Pillar 2015-2019

「我想要找方法克服所謂攝影的『玻璃牆』。」在近期訪談中,英國攝影師史蒂芬.吉爾(Stephen Gill)重述他有意識地避免與革新科技同步,以此提出抓住事物本質的另一種可能,「我們正處於數位優化的時代,新創意、新技術因此扼制了圍繞底片與攝影的對話。」吉爾的大型個人回顧展「上來透透氣」(Coming up for Air)現正於英國布里斯托展出,梳理其近三十年來的諸多系列。

Comments closed

只要我還在行走:法蘭西斯・艾利斯回顧展

一名瘦高男子在平房屋頂上走動,步伐緩慢而謹慎,直到鏡頭焦距調整,畫面從模糊轉清晰,才發現男子原來戴著眼罩。這件三分鐘錄像《禁止的步伐》(Prohibited Steps),為法蘭西斯・艾利斯(Francis Alÿs)在2020年香港隔離檢疫期間所做,目前展出於瑞士洛桑州立美術館(Musée cantonal des Beaux-Arts)的藝術家大型回顧展中。

Comments closed

數位世界的背面:電腦成像生產

「電腦成像」(CGI)在當代數位視覺經驗中並非新鮮事,但如此強大的影像實踐背後,牽涉什麼樣的現實活動?現於義大利米蘭舉行的「狂飆突進」(Sturm & Drang)展覽,嘗試一窺「處理中」的電腦成像,並對這個強大的影像經濟背後的生產方式展開調查。

Comments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