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當代攝影文化現場系列」是由《攝影之聲》發起,以亞洲現地視角出發、近觀當代攝影文化與藝術實踐的專題系列,期望逐步拓展我們對影像文化的論域及認識範圍。在這個系列計畫中,我們擴大亞際連結,邀請位於亞洲不同地區的影像文化工作者、創作者參與《攝影之聲》的編輯陣容,嘗試從跨域文化觀察以及在地現場論述的視野與多重對照,繪製亞洲當代攝影發展的形廓概貌。
Comments closedVoices of Photography 攝影之聲 Posts
文──顧錚
跟着鄭森池先生的行走與視線,想像一百多年前的先祖們在大洋彼岸的荒涼大地與崇山峻嶺中開闢道路的艱辛與艱險,絶對不是一件愉快的事。
Comments closed第11屆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將於五月在台北舉行,本屆推出「想像式前衛:1960s的電影實驗」專題,探查1960年代的影像軌跡,引薦包括《劇場》雜誌參與者黃華成、莊靈,以及藝術家韓湘寧、真實電影先驅陳耀圻、電影導演白景瑞、攝影家張照堂、香港作家西西等人於五十年前正值青春之際所嘗試的「電影實驗」,重返在壓抑中醞釀反叛能量的年代。
Comments closed在1970至90年代身處解嚴前後的緊繃社會氛圍下,台灣攝影家為了回應外在的艱困現實與內向延展的生命探問,試著透過攝影描繪甚至演繹時代裡的悲歡離合與多揣起伏。這些攝影作品不斷堆疊、隱然若現的島嶼輪廓,是攝影家試圖為當下的社會和湧動的年代,所映照、直射的凝視。
Comments closed日本第43屆木村伊兵衛獎公佈,小松浩子的展覽「人格的自律処理」(The Execution of Personal Autonomy)與藤岡亜弥的攝影書《川はゆく》(Here Goes River)獲獎,頒獎典禮將在六月舉行。
Comments closed文/郭力昕
從復刊第六期的《文星》雜誌刊登了我的第一篇攝影評論文字〈影像時代的意義迷陣:試論靜態攝影的虛像與實像〉(1987年2月)開始,三十餘年來我並無系統也缺乏紀律的評論寫作裡,攝影評論是相對較多、較持續的一類文字。又因為新聞/紀實攝影是我當初進入攝影領域的實務學習範疇,以及後來做文化研究之博士論文時的研究對象,歷來的攝影評論文字多環繞在現實主義攝影的討論上,尤其是關於它的意義生產這個問題。
Comments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