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林紀晴
寫大藝廊為紀念成立五十週年,特別舉辦攝影家彭瑞麟的展覽「我(わたし)は誰か/𠊎(「亻厓」)係麼人/我是啥人/我是誰」。此一展覽標題分別以日語、客語、台語與國語(北京話)呈現,意思皆為「我是誰」。這同時也是對於攝影家彭瑞麟——一位在多重語言之間生活的藝術家——其自我認同的追問。
彭瑞麟(1904–1984)出生於日本殖民時期的台灣,是一位客家人(其族群自十七世紀左右自廣東省等地遷徙至台灣)。1928年,他進入本校(舊稱「東京寫真專門學校」,現為「東京工藝大學」)就讀,於1931年畢業(第六期生),是第一代赴日本學習攝影的台灣人之一。
本次展覽承蒙遺族的慷慨協助,所有展出作品均自台灣借展,這是彭瑞麟在日本的首次個展。同時,展覽也將呈現他於本校就學期間最早期(1929年)拍攝的作品,可謂極具歷史意義。不僅在台灣攝影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對日本攝影史而言亦是不可忽視的藝術家與作品群。
彭瑞麟在學期間,受當時校長結城林藏以及東京寫真研究會聞名的教授小野隆太郎等人指導,熱心學習最前沿的攝影技術與表現手法。他為同學拍攝的肖像照中,多可見以橡膠印畫法製作的作品。
其中最值得注目的是以「三色碳墨轉染天然寫真印畫法(三色カーボン印画法)」製作的彩色作品。這種技法需具備高度的專業知識與技術,製作過程極為繁複,據說完成一件作品需耗時約兩個月。以此技法製成的作品在今日日本幾乎已難得一見,對於重構當時攝影技術史而言極具價值。同時,作品中亦能強烈感受到當時日本攝影界風行的畫意攝影主義(ピクトリアリズム)等潮流的影響。


彭瑞麟的一生,始終被時代所擺弄。他出生於日本統治下的台灣,擁有日本國籍,並於中日戰爭期間被徵召,隨軍前往廣東擔任翻譯。戰後他在台北鬧區創設「阿波羅寫真館」,但於太平洋戰爭末期,因當局擔憂空襲而被迫搬離。戰後,他又遭國民黨以冤罪逮捕,獲釋時失去大部分財產。
這些事件成為他遠離攝影的重要原因之一。戰後台灣歷經二二八事件與白色恐怖,國民黨實施的戒嚴體制長達三十八年(至1987年),這段歷史也深刻影響了他。正因如此,彭瑞麟在台灣被稱為「幻影的攝影家」或「沉默的攝影家」,只長期存在於家族的記憶之中。
或許,彭瑞麟一生都不得不持續思索自己的身份。他在日語受到嚴格限制之後,四十歲才開始學習國語(北京話),那麼,在四種語言的夾縫之間,他抱持著什麼樣的思緒與渴望?他又是以哪一種語言進行思考的呢?
值得注意的是,彭瑞麟直到晚年仍持續拍攝自我肖像——這是他唯一未曾中斷的創作。為什麼呢?或許,那正是一種無聲的提問——「我,是誰?」

彭瑞麟攝影展
我(わたし)は誰か/𠊎(「亻厓」)係麼人/我是啥人/我是誰
写大ギャラリー50周年記念展 Ⅳ
—
日期 Dates
2025/11/17 – 2026/01/30
地點 Venue
東京工藝大學寫大藝廊(写大ギャラリー)
164-8678 中野区本町2-4-7 5号館2
策展人 Curator
小林紀晴
(東京工藝大學藝術學部攝影學科教授)
—
講座 Talks
2025/11/28
「談攝影家彭瑞麟──孫輩眼中的祖父肖像」
彭雅倫、小林紀晴
2025/11/30
「日台攝影史的交錯與繼承──從彭瑞麟的視角出發」
彭雅倫、王雅倫、侯鵬暉、飯沢耕太郎、吉田成
更多訊息
首圖 | 彭瑞麟,自拍像,1931-1941年
圖文 | 東京工藝大學寫大藝廊提供
中譯 | 梁智宇
發佈日期 | 2025年10月2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