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成像」(CGI)在當代數位視覺經驗中並非新鮮事,但如此強大的影像實踐背後,牽涉什麼樣的現實活動?現於義大利米蘭舉行的「狂飆突進」(Sturm & Drang)展覽,嘗試一窺「處理中」的電腦成像,並對這個強大的影像經濟背後的生產方式展開調查。
「電腦成像」是指用影像軟體所製作的靜態或動態的視覺內容。在「狂飆突進」裡,四個展間的內容也多少令人感到熟悉。第一個展間以第一人稱視角的射擊繪圖模板為主角,無論軍事訓練、電子遊戲、電影後製,此模型都是不可或缺,甚至被運用在退役軍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治療上。現實和虛擬的界線亦顯模糊,在武器設計領域,模擬射擊的電腦成像也成為重要參考。第二個展間,則直接致敬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1984年科幻小說《神經喚術士》(Neuromancer),引用並重製小說主人翁和模控空間(cyberspace)連結的過渡空間,藉此回溯早先對於數位世界的想像。
接下來的展間,螢幕散落各處,流通於網路上的電腦成像教學影片被重新剪輯、後製,從原先資訊中,分離出反覆出現的素材。策展團隊提醒,現在最為唾手可得的電腦成像知識,大多來自製作公司的軟體說明書,若要口傳相授,則得依賴線上教學課程或是免費影片,不同使用者社群之間於是出現交流的鴻溝,藉此展覽希望提出一些共同參照點。最後一個展間,則轉向建築空間模擬程式,強調3D製圖背後的勞動情形,電腦輸出的桌子、現場擺放的床架,凸顯現今再普遍不過的工作狀態:使用者暫時休息,而電腦不間斷地算圖。
「狂飆突進」字面意思為「風暴與氣壓」,典出德國十八世紀後期文學運動。此展覽屬於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ETH Zürich)主持的同名一年教學與研究計畫,並由長期著重跨學科藝術計畫與研究型策展的普拉達基金會舉辦展覽,從教學、知識分享到策展,主題始終圍繞電腦成像和現代生活的關聯。最初由大學內線上教學開始,著重如何將建築式思維導入策展行動之中,意即透過空間化方式,展現電腦技術的物質層面;接下來,則以開放式視訊訪談,邀請不同領域的實踐者分享各自對於電腦成像的思索:藝術家如莎哈・莎帝(Sara Sadik)、瑪麗恩・貝納尼(Meriem Bennani)結合影像合成技術和網路影片取樣,進而創造詼諧並帶有批判觀點的錄像;軟體公司nTOPOLOGY,則專注研發設計工具,同時改良現有數位工作流程;工作室Artefactory Lab則橫跨攝影和3D製圖,找出表現建築空間、光影、材質的最佳策略。
「狂飆突進」也在東京另做展覽,取名為「狂飆突進:預覽服務」(Sturm & Drang: Preview Services),展場大規模呈設了各種線路、機台,似乎更徹底地要使運算技術的討論,不再只是關乎影像。
Sturm & Drang
展期 Dates:2021.9.9-2022.1.4
地點 Venue:普拉達基金會 Osservatorio
文 | 閻望雲
圖 | Courtesy of Fondazione Prada
發佈日期 | 2021年10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