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標籤: 台灣攝影史

攝影史敘事.亞洲論域系列論壇:戰後東亞攝影史

由《攝影之聲》策畫並與空總C-LAB共同主辦的「攝影史敘事.亞洲論域系列論壇」,關注台灣與亞洲的攝影史當前研究,聚焦探討攝影在亞洲的發展軌跡、攝影史的當代意義,以及攝影史論的創造性敘事,藉由對亞際地緣與歷史連帶的多元思索,作為理解台灣與亞洲攝影史的參照,同時建立跨國際的研究觀點、經驗及資源的交流。

This series of forums takes a look at current research into the history of photography in Taiwan and Asia, focusing on the development trajectory of photography in Asia, the 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 of the history of photography, and the creative narrative perspective of the historical treatise on photography. A multifaceted reflection of the interregional geographic and historical links serves as an expanded reference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photography history in Taiwan and Asia. At the same time, the forum will facilitate the establishment of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on research perspectives, experiences and resources.

Comments closed

關於《製造意義》

文/郭力昕

從復刊第六期的《文星》雜誌刊登了我的第一篇攝影評論文字〈影像時代的意義迷陣:試論靜態攝影的虛像與實像〉(1987年2月)開始,三十餘年來我並無系統也缺乏紀律的評論寫作裡,攝影評論是相對較多、較持續的一類文字。又因為新聞/紀實攝影是我當初進入攝影領域的實務學習範疇,以及後來做文化研究之博士論文時的研究對象,歷來的攝影評論文字多環繞在現實主義攝影的討論上,尤其是關於它的意義生產這個問題。 

Comments closed

VOP Issue 21 : 影像刊誌考
A Study of Photo Publications

在本期專題裡,我們埋首雜誌報刊堆中,透過梳理台灣、中國和香港攝影雜誌的出版歷程,作為初探東亞影像刊誌的歷史迴路及攝影文化脈動連結的支點,試圖疊映出這個影像時代過去與現在的考驗和變貌。

2 Comments

VOP Issue 20 : 冷戰影像.美國因素
Cold War Images.The American Factor

冷戰,一個自二戰後從美國與蘇聯為首的對立關係之中展開,進而影響世界局勢與歷史發展的關鍵詞彙。1950年代起,居於美國反共圍堵政策重要位置的台灣——麥克阿瑟口中的「不沉的航空母艦」——也在美援的推力下,進入了一個新的社會與文化狀態。從意識形態到可口可樂,美國因素至今依舊牽動著東亞世局與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本期專題中,我們從台灣出發,循著東亞島鏈爬行,從冷戰時期的影像檔案,到後冷戰時期的當代攝影創作,對遠去卻仍鮮明的冷戰記憶進行了一次影像考查。

Comments closed

VOP Issue 18 : 攝影書作為方法
Photobook As Method

作為一份持續關注影像閱讀與攝影出版的刊物,《攝影之聲》繼2012年製作「台灣攝影書特輯」並在2014年展開「台灣攝影書出版對話」,我們試圖以兩年為跨度來記錄台灣的攝影/出版發展歷程。今年我們再度啟動出版專題,從「書」的路徑來檢索攝影樣態,期待透過不斷地討論和書寫,為未來留下一份當代攝影文化觀察報告。

Comments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