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威儀
「攝影者容易患得患失。我經常這樣。」
捧讀這本書,不由得想起攝影家張照堂的「非影像札記」。一九八九年他以上面這段告白,為那些七零年代只在他筆下顯影的畫面開場。
Comments closed文──李威儀
「攝影者容易患得患失。我經常這樣。」
捧讀這本書,不由得想起攝影家張照堂的「非影像札記」。一九八九年他以上面這段告白,為那些七零年代只在他筆下顯影的畫面開場。
Comments closed「銀鹽歲月」展出張照堂70至80年代於台北家中暗房洗放的攝影原作,這些照片在1986年於紐約舉辦的「Images From The East」展覽結束後,就一直存放於張照堂弟弟紐約的住所,日久幾乎被遺忘,直到幾個月前的一次造訪,才發現30多年前的光影滯留。
Comments closedVOP#10的《SHOUT》,紙上重現張照堂一九七○年的十六釐米自拍實驗影片《剎那間的容顏》。快速翻動書頁時,將可在左下頁再見那張擠眉弄眼、搖頭晃腦的不安面容…
Comments closed自高中開始拿起相機開始拍照,70歲的張照堂至今未曾停歇。在超過50年的影像創作生涯中,作品涵蓋攝影、電視片、紀錄片與劇情片等。他的作品不僅反應時代脈動,也是深遠的歷史見證,曾獲頒金鐘獎(1976)、國家文藝獎(1999)、行政院文化獎(2011)等重要文藝獎項。同時從事攝影與影片的策展、教學,並策劃、主編、撰寫台灣攝影家叢書與攝影主題專書,在影像美學的傳承、累積、推廣與提攜後進上不遺餘力,有著深遠的貢獻與影響。
Comments closed作為台灣少數持續關注攝影閱讀的獨立刊物,《攝影之聲》在這期特輯裡,將攝影的重要表現媒介 ——「書本」作為主角,論辯當代攝影書在台灣的存在位置與價值,試著為這座擁有24小時書店的閱讀之島,重新定位攝影書的理解座標。
Comments closed當社會中的真實已比虛幻還虛幻,而虛幻遠比真實還真實,有時不禁要問,我們所處的現實世界,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態呢?攝影曾被託付的「寫真」、「紀實」功能,如何從弔詭的擬像世界出走?這次我們試圖探看攝影中現實與超現實的面向。
Comments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