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標籤: 攝影雜誌

VOP Issue 20 : 冷戰影像.美國因素
Cold War Images.The American Factor

冷戰,一個自二戰後從美國與蘇聯為首的對立關係之中展開,進而影響世界局勢與歷史發展的關鍵詞彙。1950年代起,居於美國反共圍堵政策重要位置的台灣——麥克阿瑟口中的「不沉的航空母艦」——也在美援的推力下,進入了一個新的社會與文化狀態。從意識形態到可口可樂,美國因素至今依舊牽動著東亞世局與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本期專題中,我們從台灣出發,循著東亞島鏈爬行,從冷戰時期的影像檔案,到後冷戰時期的當代攝影創作,對遠去卻仍鮮明的冷戰記憶進行了一次影像考查。

Comments closed

VOP Issue 19 : #照片#雕塑
#photo #sculpture

在這期《攝影之聲》中,日本設計師田中義久與雕刻家飯田竜太所組成的雙人創作組合「Nerhol」,將照片層層堆疊雕琢刻鏤,改造平面攝影為多元視點的立體圖像,顛覆照片設下的時空制約;荷蘭藝術家Anouk Kruithof擷取81個美國機關組織的Instagram帳號所發布的官方照片,締構一系列複合媒材影像雕塑,在型態轉化之中探索當代圖像訊息的變異組建;韓國藝術家權五祥拍下大量的實物細節,將照片拼貼雕砌成各種人形塑像與物件結構,超越平面—立體形態之間的思索界線。

Comments closed

VOP Issue 18 : 攝影書作為方法
Photobook As Method

作為一份持續關注影像閱讀與攝影出版的刊物,《攝影之聲》繼2012年製作「台灣攝影書特輯」並在2014年展開「台灣攝影書出版對話」,我們試圖以兩年為跨度來記錄台灣的攝影/出版發展歷程。今年我們再度啟動出版專題,從「書」的路徑來檢索攝影樣態,期待透過不斷地討論和書寫,為未來留下一份當代攝影文化觀察報告。

Comments closed

VOP Issue17:家族之間
Kins and Kinship

在這期《攝影之聲》中,我們穿越私密的家族史與家庭關係,尋找影像話語中「家」與生命的連結和距離。日本藝術家藤井良雄從父母的失合離異,面臨著家的解體,在崩落的家庭影像裡注視一個逐漸剝蝕、卻又迴繞於難以截斷臍帶命途的家庭形貌;中國藝術家黎朗面對父親的逝世,開始在他所拍攝的父親肖像與遺物照上逐一書寫父親畢生經歷的時光,直到三萬多個日期數字在照片上綿綿編織,生命時空的關係距離也在此立體地延展開來;香港藝術家劉衛的父母來自中國北方,歷經浩蕩的文革運動,輾轉遷徙後在香港成家,在她拆解家族老相片、記錄父母近況並重返北方生活場景的歷史複視裡,這份跨越世代的家族相冊,述說著對家族記憶的遺念與離散關係的審視刻劃。

Comments closed

VOP Issue 16:廢 / 棄 / 空間
Abandoned Spaces

廢棄空間,一種視覺景觀、影像常客與美學符號。它是空無,是歷史,是記憶,是枯索,是再生,是複合的種種概念。當人類社會陷入永無止盡的拆和建,以及如今更多的「待拆」和「待建」,無人的沉默空間正在影像裡發出低鳴,使我們不得不關注廢棄空間有機的物質性與政治權力的控制關係。

Comments closed

VOP Issue 15 : 影像的左邊
The Left Side of Images

攝影,做為一種運動方法,本期我們關注一個批判視野——左翼——在影像上的實踐與歷史意義。

影像有「左」、「右」之分嗎?這是我們提出的第一個問題。當資本主義襲捲全球,成為人們意識形態與生存依附的重心,攝影如何左翼?如果攝影有「左」、「右」之分,那麼,影像的左邊會是什麼呢?左翼的影像又如何成立?我們思索這個命題,提出許多問號。在世界向右傾斜之際,我們質問攝影的反叛能量和政治實踐,試圖透過本期專題摸索、探訪。也許在暗箱某處,依然有一個遊蕩的幽靈,一絲理想主義星火,以及一段歷史洗印的痕跡。

1 Comment

VOP Issue 14 : 謎途
Journey Into Mystery

在這期開始之前,我們在此追思藝術家陳順築。

生於1963年的陳順築,其濃烈的家族記憶與原鄉羈愁所轉印建構的複合影像及攝影裝置作品,是當代台灣藝壇重要的標誌與代表。在台北市立美術館正為陳順築舉辦首次個人大型回顧展之際,他卻於2014年10月和我們告別遠行⋯⋯。為了紀念他,我們重新刊載三年前在《攝影之聲》和陳順築的對話,並再收錄藝術家陳界仁與姚瑞中寫給順築的信,以及我們從他1989年至近期的個人札記中,節錄出的隨筆、塗鴉與奇想。他說,藝術就是心裡的事,而我們試著跟隨他的喃喃私語,想像他這一生創作總念念不忘的家。

Comments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