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李威儀
說來有些不好意思,《人間》雜誌創刊時,我才剛滿三歲,停刊時,我才剛入小學。我沒有直接經歷《人間》的洗禮,對於《人間》,我隔著世代的認識距離。一直要等到上了大學重新自我補課,從舊書攤陸續抱回雜誌翻讀,才明白自己是如何錯過了一個時代的智識戰場。而隨著時間與陳映真的悄然遠離,《人間》也已成為一個傳說。
Comments closed文──李威儀
說來有些不好意思,《人間》雜誌創刊時,我才剛滿三歲,停刊時,我才剛入小學。我沒有直接經歷《人間》的洗禮,對於《人間》,我隔著世代的認識距離。一直要等到上了大學重新自我補課,從舊書攤陸續抱回雜誌翻讀,才明白自己是如何錯過了一個時代的智識戰場。而隨著時間與陳映真的悄然遠離,《人間》也已成為一個傳說。
Comments closed作為一份持續關注影像閱讀與攝影出版的刊物,《攝影之聲》繼2012年製作「台灣攝影書特輯」並在2014年展開「台灣攝影書出版對話」,我們試圖以兩年為跨度來記錄台灣的攝影/出版發展歷程。今年我們再度啟動出版專題,從「書」的路徑來檢索攝影樣態,期待透過不斷地討論和書寫,為未來留下一份當代攝影文化觀察報告。
Comments closedOn the Streets : Images of Protests
and the Martial Law Generations
主持──李威儀
紀錄──夏亞凡
日期──2014年7月29日
本文原刊載於
《Voices of Photography 攝影之聲》
Issue 13 : 抗議、行動與影像
在這期開始之前,我們在此追思藝術家陳順築。
生於1963年的陳順築,其濃烈的家族記憶與原鄉羈愁所轉印建構的複合影像及攝影裝置作品,是當代台灣藝壇重要的標誌與代表。在台北市立美術館正為陳順築舉辦首次個人大型回顧展之際,他卻於2014年10月和我們告別遠行⋯⋯。為了紀念他,我們重新刊載三年前在《攝影之聲》和陳順築的對話,並再收錄藝術家陳界仁與姚瑞中寫給順築的信,以及我們從他1989年至近期的個人札記中,節錄出的隨筆、塗鴉與奇想。他說,藝術就是心裡的事,而我們試著跟隨他的喃喃私語,想像他這一生創作總念念不忘的家。
Comments closed文──李威儀
「攝影是,攝影啊。」攝影就是攝影,作為少數擁有攝影論思想體系的攝影家中平卓馬──在1970年代與攝影家篠山紀信的照片共同於日本《朝日相機》雜誌連載後集結成書的《決鬥寫真論》裡──這樣決斷地陳述。如果攝影是一種修行,中平的攝影論便是「見山又是山」的禪悟 ; 如果攝影是一種決鬥,中平的攝影論對當代攝影而言,無疑是拳拳到肉的擊發。
Comments closed文──張世倫
中平卓馬是日本攝影史的傳奇,他的影像創作與文字書寫,非但風格秀異、獨樹一格,其充滿批判自省的反思性格,與創作生涯不斷地自我否定與復甦重生,更使他成為攝影地景裡「座標型」的重要人物。
Comments closed為什麼觀看「物」? 攝影給予我們一個凝視的機會,將物件從生活的脈絡抽離、放大,使我們對日常物質的注目,建構為一個新的物語。我們的目光在物件裡探索,或在物件裡迴避,似是更為貼近,似又更為疏離。
Comments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