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標籤: 攝影

郭力昕《製造意義:現實主義攝影的話語、權力與文化政治》

本書是一本針對台灣本土現實主義攝影提出批判思辨的論集。長年關注影像文化、以犀利觀點著稱的評論家郭力昕,在本書中以台灣攝影家作品、攝影集與社會現象的案例切入,透過五篇長論,深度解析在台灣脈絡中的「紀實攝影與新聞攝影」自1980年代台灣解嚴前後至今的實踐與變貌。

Comments closed

VOP Issue 20 : 冷戰影像.美國因素
Cold War Images.The American Factor

冷戰,一個自二戰後從美國與蘇聯為首的對立關係之中展開,進而影響世界局勢與歷史發展的關鍵詞彙。1950年代起,居於美國反共圍堵政策重要位置的台灣——麥克阿瑟口中的「不沉的航空母艦」——也在美援的推力下,進入了一個新的社會與文化狀態。從意識形態到可口可樂,美國因素至今依舊牽動著東亞世局與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本期專題中,我們從台灣出發,循著東亞島鏈爬行,從冷戰時期的影像檔案,到後冷戰時期的當代攝影創作,對遠去卻仍鮮明的冷戰記憶進行了一次影像考查。

Comments closed

人間的眼睛──蔡明德的《人間現場》

流浪的歌仔戲班子,嘉義,1984年 | 蔡明德攝影
安安歌仔戲班,嘉義,1984年 | 蔡明德攝影 / 南方家園提供

文──李威儀

說來有些不好意思,《人間》雜誌創刊時,我才剛滿三歲,停刊時,我才剛入小學。我沒有直接經歷《人間》的洗禮,對於《人間》,我隔著世代的認識距離。一直要等到上了大學重新自我補課,從舊書攤陸續抱回雜誌翻讀,才明白自己是如何錯過了一個時代的智識戰場。而隨著時間與陳映真的悄然遠離,《人間》也已成為一個傳說。

Comments closed

VOP Issue 18 : 攝影書作為方法
Photobook As Method

作為一份持續關注影像閱讀與攝影出版的刊物,《攝影之聲》繼2012年製作「台灣攝影書特輯」並在2014年展開「台灣攝影書出版對話」,我們試圖以兩年為跨度來記錄台灣的攝影/出版發展歷程。今年我們再度啟動出版專題,從「書」的路徑來檢索攝影樣態,期待透過不斷地討論和書寫,為未來留下一份當代攝影文化觀察報告。

Comments closed

VOP Issue 14 : 謎途
Journey Into Mystery

在這期開始之前,我們在此追思藝術家陳順築。

生於1963年的陳順築,其濃烈的家族記憶與原鄉羈愁所轉印建構的複合影像及攝影裝置作品,是當代台灣藝壇重要的標誌與代表。在台北市立美術館正為陳順築舉辦首次個人大型回顧展之際,他卻於2014年10月和我們告別遠行⋯⋯。為了紀念他,我們重新刊載三年前在《攝影之聲》和陳順築的對話,並再收錄藝術家陳界仁與姚瑞中寫給順築的信,以及我們從他1989年至近期的個人札記中,節錄出的隨筆、塗鴉與奇想。他說,藝術就是心裡的事,而我們試著跟隨他的喃喃私語,想像他這一生創作總念念不忘的家。

Comments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