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藝術家森村泰昌(1951-)將於今年四月初在日本國立國際美術館舉辦個展,這也是森村首次在家鄉大阪舉行的大型展覽。森村自1985年發表《自畫像 梵谷》開始,就一直在自己的作品中扮演藝術名作裡的主角和各種名人,透過模仿與挪用手法解構人類經典與歷史,同時揭示在擬仿與真實之間衝撞的視覺概念與思想。
Comments closed標籤: 日本
浜口タカシ,1931年生於日本靜岡縣,中學畢業之後,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關西地區的一家攝影器材行上班,也開啟了他對攝影的興趣。1955年,他搬去橫浜並自己開了一家相機店。他是在日本前輩攝影家中村立行、杵島隆、東松照明等人之後,少數因為參加戰後攝影雜誌舉辦的每月攝影比賽而成為專業攝影師的人。在眾多拍攝三里塚鬥爭運動的攝影記者中,他是投入時間最長的一位,他自1966年開始,整整花了12年的時間紀錄三里塚。
Comments closed本期由郭力昕、張世倫、李威儀、廖偉棠、冨山由紀子、東方輝、港千尋、顧錚與伊妮絲築起筆陣,進入台灣、香港、中國與日本的反叛運動場景。我們試圖重回台灣黨外運動興起的70年代、街頭狂飆的80年代,直至2014年太陽花學運的佔領現場,在抗爭照片、影片與攝影書堆中,追尋抗議攝影與影像政治的軌跡;同時爬梳香港與日本社會運動與抗議攝影的發展歷程,並針對60年代在日本引發的大規模抗爭事件──「三里塚鬥爭」進行了抗議攝影書考;另外也從達達主義攝影蒙太奇,看影像藝術的政治反抗。這期也特別邀請三位戒嚴世代的資深攝影工作者──宋隆泉、蔡明德、許村旭──進行影像對談,重現他們在《自由時代》、《人間雜誌》等新聞媒體工作時期在街頭運動前線攝影的衝撞實況。而內頁夾帶的《SHOUT》,則收錄香港攝影師林亦非在台灣三月學潮裡對懸浮青春的影像素描。
Comments closed由台、日兩地藝術家一同製作的拖車式油壓舞台在日本橫濱三年展開幕中亮相;這也是實體舞台車首次到海外展覽。日本藝術家柳美和主設計的這件作品除主視覺「夏芙蓉」外,四周也輔以日本出羽三山及紀伊半島熊野附近的山岳信仰圖樣,車體外部則精細地描繪上白底粉紅的羽。整件作品在起運前由記錄舞台車「STAGE」系列的藝術家沈昭良掌鏡,在雲林麥寮完成主視覺拍攝。
Comments closed在台灣的歷史影像河流裡,自1895年起歷時五十載的日本統治時期,是攝影術作為官方重要宣傳工具,進而開啟台灣本土寫真紀錄的一道高潮。其中,由日本政府機關及寫真館積極出版,用以展示台灣政經發展成果、引介島內地理風土與人種民俗的各式「寫真帖」,有如一股圖像涇流,沖刷出早期台灣的殖民社會地貌,成為帝國版的「看見台灣」。
Comments closed東京都寫真美術館自1990年成立以來一直發展到現在,依然一年舉辦超過20餘場展覽,同時運營圖書館,現今變成日本攝影文化的重要樞紐。這次我們很榮幸訪問東京都寫真美術館首席策展人笠原美智子小姐。她曾策劃過許多以性別為主題的展覽,也是最早參與東京都寫真美術館的成員之一。
1 Comment文──張世倫
中平卓馬是日本攝影史的傳奇,他的影像創作與文字書寫,非但風格秀異、獨樹一格,其充滿批判自省的反思性格,與創作生涯不斷地自我否定與復甦重生,更使他成為攝影地景裡「座標型」的重要人物。
Comments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