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版最初發行於1988年的《再現之重──論複數的攝影與歷史》(The Burden of Representation: Essays on Photographies and Histories)已是攝影理論的經典論著,影響深遠。這部作品對以往未被納入攝影史論的攝影實踐形式投入關注,重新檢視日常作為證據的照片,拒絕了攝影作為紀錄現實的傳統思維,並審視了社會機構中的檔案機制、現代權力制度下的監控歷史,以及意義生產和真相建構的操作。
Comments closed標籤: 檔案
全球對「生成式AI」技術的狂熱方興未艾。媒介理論家維蘭.弗盧瑟(Vilém Flusser)在上世紀曾預見新興社會結構愈發像是一個大腦,而技術圖像作為「全球神經系統的分泌物──即對超級大腦的夢想」已然浮現,並構成了全面自動控制的條件。然而,就在迎接「後攝影」時代到臨之前,世界仍面臨難題。借鑑弗盧瑟所言,人們尚未達到令AI能讓人類真正自由創造的階段,我們反而仍被相對原始的AI控制;我們還未能適當地理解AI,因此也無法妥善地設置AI。而這構成了我們在此的思索與挑戰。
Comments closed
攝影家大辻清司(1923-2001)是戰後日本前衛藝術團體「實驗工房」(実験工房)和「圖形團體」(グラフィック集団)的成員。青年時期的他因受到雜誌《照片時代》(フォトタイムス)發表的前衛攝影所震撼,開啟了他的影像創作生涯。
Comments closed
日本「每日新聞社」記者於二十世紀中日戰爭和太平洋戰爭期間所拍攝的逾六萬張照片和底片,目前正在進行數位化工作,這是該社預計於2025年二戰結束八十周年完成的戰爭影像數位檔案庫計畫,並在近日公開了前置計畫的專門網站。
Comments closed藝術史學家約翰.泰格透析攝影與權力體制的重量級奠基之作!
是什麼讓攝影擁有召喚「真相」的特權?本書撼動了攝影作為「紀錄」型態的信仰──攝影從不引致真相,而是引致權力。藝術史學家約翰.泰格(John Tagg)洞察攝影所潛藏的種種權力機制,以及隨之建立的意義生產與真相體系。他檢視「攝影史」的隱晦面,論辨自十九世紀以降,「攝影」如何在資本主義與政府職能的擴張下急速發展、如何形成綿密的社會監控與規訓,以及如何為支配階級所需的社會秩序提供服務。
Comments closed從2019年起,蓋蒂基金會(Getty Foundation)透過數位藝術史計畫(Digital Art History initiative),資助數位地圖集──「顯影里約」(imagineRio)的開發,近期更新線上平台,將數量可觀的素材置入新語境,記錄巴西里約數個世紀以來的變動。
Comments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