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標籤: 基地

阿波根昌鴻──攝影、抵抗與島民

Ahagon Shoko
阿波根昌鴻,演習所用的一噸炸彈,1955-1967年

阿波根昌鴻(1901-2002)是沖繩伊江島以非暴力運動對抗美軍的著名活動家,同時也是農民以及影像記錄者。

阿波根生於沖繩縣上本部村(現本部町),1925年作為農業移民的他前往古巴和秘魯,後於1934年回到沖繩經營雜貨店,同時致力創辦農民學校。1945年沖繩戰期間,美軍登陸伊江島,他被徵召參戰的兒子在戰事中死亡,即將興建完成的農民學校也遭摧毀,學校土地則被美軍徵收。在強制遷移的兩年戰俘生活後,阿波根於1947年返回伊江島,並於1955年起,帶領伊江島居民展開土地抗爭運動。

Comments closed

冷戰、活電視與1963年台中公園的
美國太空飛行視聽事件

文──李威儀

1963年初夏,入夜後,偌大的台中公園裡萬頭攢動,人群全都興奮地聚集到一塊投影布幕前,為的是這裡將舉行一次難得的「太空飛行實況轉播」。

Comments closed

基地來的人:一位前駐台美軍的六○年代台灣記憶

見面時,老先生遞給我們一張名片——上頭印有飄揚的美國與中華民國國旗,邊上是一個美軍顧問團的「MAAG」標幟,旁邊寫著:「肯特馬修 Taipei Air Station」。

1942年出生在美國明尼蘇達州的肯特.馬修(Kent Mathieu),在戰後隨著美國在遠東的軍事部署,1965年被派至台灣時,他才23歲。馬修上士在美國空軍的台北通訊站工作,並曾兼任美軍顧問團軍官俱樂部分部的經理。50年飛逝,滄海桑田。從軍中退休的馬修,現居夏威夷,卻時常「回來」台灣。他說自己無法忘卻當年在台灣的時光,那段正值青春年華的歲月,台灣對他影響很深。現在他75歲。(編案:訪問當時為2017年)

從2005年起,馬修開始蒐集整理過去美軍在台灣駐軍時期的資料與照片,建立了「TaipeiAirStation.com」網站與部落格,尋找美軍曾經在台灣留下的足印。他的網站漸漸聚集了很多彼時駐台的美國老兵與眷屬,分享自己在福爾摩沙的那段經歷。

以下的故事由我們訪談、馬修先生口述。這是一篇美國老兵的台灣故事,一段距離我們似遠又近的故事。

Comments closed

VOP Issue 20 : 冷戰影像.美國因素
Cold War Images.The American Factor

冷戰,一個自二戰後從美國與蘇聯為首的對立關係之中展開,進而影響世界局勢與歷史發展的關鍵詞彙。1950年代起,居於美國反共圍堵政策重要位置的台灣——麥克阿瑟口中的「不沉的航空母艦」——也在美援的推力下,進入了一個新的社會與文化狀態。從意識形態到可口可樂,美國因素至今依舊牽動著東亞世局與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本期專題中,我們從台灣出發,循著東亞島鏈爬行,從冷戰時期的影像檔案,到後冷戰時期的當代攝影創作,對遠去卻仍鮮明的冷戰記憶進行了一次影像考查。

Comments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