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阿莉耶拉.阿依莎.阿祖萊
I.
上面這張加薩「之前與之後」對照的照片,作為擊敗哈瑪斯的勝利象徵而在以色列流傳。如果加害者將這張照片視為其犯罪的證據,它早就會被查禁,以免成為對加薩進行空間滅絕(spaciocide)的證明。然而,這張照片卻被得意地散佈著,宣告著巴勒斯坦人不能再在加薩市的阿勒-拉希德街(Al-Rashid Street)上行走,更廣泛地說,他們不能再回到加薩北部,此處已成為一塊沒有巴勒斯坦人的領土。
Comments closed文──阿莉耶拉.阿依莎.阿祖萊
I.
上面這張加薩「之前與之後」對照的照片,作為擊敗哈瑪斯的勝利象徵而在以色列流傳。如果加害者將這張照片視為其犯罪的證據,它早就會被查禁,以免成為對加薩進行空間滅絕(spaciocide)的證明。然而,這張照片卻被得意地散佈著,宣告著巴勒斯坦人不能再在加薩市的阿勒-拉希德街(Al-Rashid Street)上行走,更廣泛地說,他們不能再回到加薩北部,此處已成為一塊沒有巴勒斯坦人的領土。
Comments closed文──郭力昕
就影像文化來說,對於攝影處理政治性題材的再現分析,並不足以完整理解影像被賦予的政治性功能和意義操作;泰格認為,我們需要探究的,是影像再現現實所涉及的整套社會話語和意義生產系統,以及其中複雜的權力運作。這是他所稱的「再現的政治」。
Comments closed文──李立鈞
關於「影像」,我們所知甚多。但也正是因為「所知甚多」,要為「影像」書寫一篇恰如其分的介紹文字反倒顯得無比艱難。這邊的「艱難」並非來自篇幅的限制,而更是更涉及了「影像」一詞原生的特質:「影像」指涉的對象實在太過寬綽、分歧、蕪雜,從繪畫、圖片、景色、意象、視域、想像、心像、夢境、隱喻、象徵到海德格所提出的世界圖景云云,我們要如何將這些各有其生成環境、使用脈絡、理論意識的指涉對象收束到「影像」的條目之下,並賦予它一個穩當的操作定義?再說,光是此處為何是使用「影像」,而非「圖像」,就已經是一個有待解決的問題。因此,面對影像,與其嘗試賦予它一個通體適用、辭典條目式的解釋,不如回到更基本的角度來討論:「影像」為何在當代會成為一個必須探問的論題?
Comments closed《攝影之聲》關鍵字線上專題系列,每期由客座主編規劃影像與視覺領域的重要詞彙,邀請多位研究者共筆,透過不同角度詮釋書寫當代影像論題。本期由謝佩君擔任客座主編,每周二、四推出更新。
Comments closed文/李佳霖
走進展場,房間偌大的牆面亮著投影機的待機畫面,「No Signal」幾個字始終沒有消失,靜止的藍色讓人想起Derek Jarman的電影《藍》,畫面從頭到尾都是一片國際克萊因藍。突然,展場的日光燈開啟,原先凝視著的那片空無之藍瞬間現出原型,一切都是藝術家用螢光漆手繪出的幻象,觀眾以為發出光源的機器,在展覽中始終缺席。
Comments closed由《攝影之聲》策畫並與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共同主辦的「歷史後像:攝影史敘事工作坊」,是一系列由藝術家與影像研究者帶領、以「影像-歷史-創作」意識為出發的工作坊。「影像敘事製本工作坊」為此系列之五。本工作坊源自日本東京由後藤由美主持的「Reminders Photography Stronghold」製書工作坊,其所孕生的影像書寫創作與藝術家手工書,近年頗受國際矚目。此工作坊嘗試培養並激盪影像創作者進行圖片編輯與裝幀設計的觀念及實作能力,重視運用攝影與紙本書的複合表現敘事。本工作坊將透過為期八天密集的實作課程,為影像敘事方法帶來更多靈感與刺激。
Comments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