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我們掘考台灣與東亞視覺經驗裡,難以忽略的、由西方傳教士生產的巨量影像,剖析其產製歷程與文化政治,以及對現代身體與感知帶來的全面影響。
Comments closed標籤: 攝影之聲
攝影術到臨之初的首批照片──由法國攝影先驅伊波利特.巴雅爾(Hippolyte Bayard)於1840年代拍攝的《溺水者的自拍像》(Autoportrait en noyé),即預示了攝影與死亡論題的永恆交集,仿若宣告攝影成為牽亡與還魂、無有雙生的一種「冥介面」,迴盪於幽明之間。
Comments closed德國攝影師沃夫岡.提爾曼斯(Wolfgang Tillmans,1968-)目前正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舉行迄今最大規模回顧展「無懼觀看」(To look without fear),匯集他自1980年代至今、近350件攝影、錄像、多媒體裝置等作品。
Comments closed親愛的讀者朋友,《攝影之聲》11歲了!非常感謝您的支持與愛護,帶給我們前進的動力,儘管有著許多艱辛和挑戰,但很幸運也很高興我們仍然一起在出版工作上持續推進!
Comments closed注意!戰爭就在「眼前」!從望遠鏡、瞄準鏡、潛望鏡、攝影機具到雷達、衛星、無人機與視覺傳感技術的發展,光學史、攝影史與戰爭史之間呈現了同步推進的密切連結。正如哲學家維希留(Paul Virilio)所示,啟蒙之光迎來了攝影術與相機,迎來了連續攝影與電影,迎來了自動化武器,迎來了偵攻一體的光學軍備,迎來了視聽感知的轟炸交火,迎來了核彈爆炸後劇烈的「光」的照明⋯⋯。回想一下戰爭與攝影、電影、電玩遊戲相互繼承、共同演化的親密關係,一切並不奇怪──因為視覺機器正是戰爭機器。
Comments closed文──郭力昕
就影像文化來說,對於攝影處理政治性題材的再現分析,並不足以完整理解影像被賦予的政治性功能和意義操作;泰格認為,我們需要探究的,是影像再現現實所涉及的整套社會話語和意義生產系統,以及其中複雜的權力運作。這是他所稱的「再現的政治」。
Comments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