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對「生成式AI」技術的狂熱方興未艾。媒介理論家維蘭.弗盧瑟(Vilém Flusser)在上世紀曾預見新興社會結構愈發像是一個大腦,而技術圖像作為「全球神經系統的分泌物──即對超級大腦的夢想」已然浮現,並構成了全面自動控制的條件。然而,就在迎接「後攝影」時代到臨之前,世界仍面臨難題。借鑑弗盧瑟所言,人們尚未達到令AI能讓人類真正自由創造的階段,我們反而仍被相對原始的AI控制;我們還未能適當地理解AI,因此也無法妥善地設置AI。而這構成了我們在此的思索與挑戰。
Comments closed標籤: 攝影雜誌
從曲柄、畫盤、窺孔,到鏡片、膠卷、燈泡⋯⋯,繞經各種物質,影像顯現,通過雙手與身體,穿越視網膜和意識。在攝影與電影盛行之前,十七世紀以降的視覺裝置已率先創造出新的知覺經驗與樂趣,並與不同技術媒介及視聽文化相互組構。本期由一系列光學玩具與視覺裝置展開──魔術畫片、旋轉畫筒、幻透鏡、實用鏡、翻頁式放映機⋯⋯,從動態視覺技術閃現的開端,探索影像的操作、生產與感知的關聯。
Comments closed攝影術到臨之初的首批照片──由法國攝影先驅伊波利特.巴雅爾(Hippolyte Bayard)於1840年代拍攝的《溺水者的自拍像》(Autoportrait en noyé),即預示了攝影與死亡論題的永恆交集,仿若宣告攝影成為牽亡與還魂、無有雙生的一種「冥介面」,迴盪於幽明之間。
Comments closed注意!戰爭就在「眼前」!從望遠鏡、瞄準鏡、潛望鏡、攝影機具到雷達、衛星、無人機與視覺傳感技術的發展,光學史、攝影史與戰爭史之間呈現了同步推進的密切連結。正如哲學家維希留(Paul Virilio)所示,啟蒙之光迎來了攝影術與相機,迎來了連續攝影與電影,迎來了自動化武器,迎來了偵攻一體的光學軍備,迎來了視聽感知的轟炸交火,迎來了核彈爆炸後劇烈的「光」的照明⋯⋯。回想一下戰爭與攝影、電影、電玩遊戲相互繼承、共同演化的親密關係,一切並不奇怪──因為視覺機器正是戰爭機器。
Comments closed本期我們重返影響台灣戰後發展至關重要的美援年代,尋索過往在台灣影像歷史視野中遺落、但卻十分關鍵的美援時期台灣視覺歷程──「農復會」的影像檔案。
Comments closed延續我們對於攝影史的關注,本期審視屬於我們自身的攝影經驗──被攝影的歷史。從台灣的殖民史出發,自十九世紀中葉以降歷經的人類學調查採集、二十世紀初隘勇線推進下的暴力顯影,到帝國博覽會裡的「台灣」意象與人種展示──這是一段最為系統性地將台灣影像化的初始時期。我們如何成為被攝影的對象?如何化為一具科學標本和一幅想像圖騰?如何在視覺上被納編(或排除)於國族與文化的整頓編程,並糾結至今?此一影像的潛歷史──被攝影的歷史──是我們返視「攝影史」的一處起點。
Comments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