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李威儀
說起萬眾矚目的國會,不由得想起楊永智的《國會生態學》,這本在1987年出版、少見以國會政治為主題的攝影書。
Comments closed
飽含壓迫歷史的照片,該歸還給受害者後代,抑或由博物館保存?從2019年起,塔瑪拉.拉妮爾(Tamara Lanier)與哈佛大學對簿公堂,欲取回兩張照片的所有權。照片的被拍攝對象,分別是拉妮爾多代之前的祖父倫帝(Renty)──他出生於剛果盆地,於19世紀初被運至美國南卡羅萊納州的棉花田為奴──以及倫帝的女兒德里雅(Delia)。今年11月,麻賽諸薩州最高法院再度開庭,審理這樁懸而未解的難題。
Comments closed本期我們重返影響台灣戰後發展至關重要的美援年代,尋索過往在台灣影像歷史視野中遺落、但卻十分關鍵的美援時期台灣視覺歷程──「農復會」的影像檔案。
Comments closedComments closed本文出自《攝影之聲》第13期「抗議、行動與影像」,2014年出版(已絕版)
This article is from Voices of Photography issue 13: “Protests, activism and images”, published in 2014.
本期由郭力昕、張世倫、李威儀、廖偉棠、冨山由紀子、東方輝、港千尋、顧錚與伊妮絲築起筆陣,進入台灣、香港、中國與日本的反叛運動場景。我們試圖重回台灣黨外運動興起的70年代、街頭狂飆的80年代,直至2014年太陽花學運的佔領現場,在抗爭照片、影片與攝影書堆中,追尋抗議攝影與影像政治的軌跡;同時爬梳香港與日本社會運動與抗議攝影的發展歷程,並針對60年代在日本引發的大規模抗爭事件──「三里塚鬥爭」進行了抗議攝影書考;另外也從達達主義攝影蒙太奇,看影像藝術的政治反抗。這期也特別邀請三位戒嚴世代的資深攝影工作者──宋隆泉、蔡明德、許村旭──進行影像對談,重現他們在《自由時代》、《人間雜誌》等新聞媒體工作時期在街頭運動前線攝影的衝撞實況。而內頁夾帶的《SHOUT》,則收錄香港攝影師林亦非在台灣三月學潮裡對懸浮青春的影像素描。
Comments closed
以攝影蒙太奇(photomontage)作為社會批判的武器,彼德.肯納(Peter Kennard)無論在美術館或街頭,都試圖展露藝術對思考的顛覆性力量。他以藝術行動者自居,透過攝影拼貼直搗國際政治問題、揭露社會的瘋狂。其作品自1970年代開始在無數社會運動中被製為反抗標語廣泛使用,啟發著數十年來的各類抗議性圖像宣傳,並恆久激勵著與強權對抗的變革決心。
Comments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