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標籤: 視覺文化

看見種族滅絕

加薩市區阿勒—拉希德街,在2023年10月7日之前與之後的對照

文──阿莉耶拉.阿依莎.阿祖萊

I.

上面這張加薩「之前與之後」對照的照片,作為擊敗哈瑪斯的勝利象徵而在以色列流傳。如果加害者將這張照片視為其犯罪的證據,它早就會被查禁,以免成為對加薩進行空間滅絕(spaciocide)的證明。然而,這張照片卻被得意地散佈著,宣告著巴勒斯坦人不能再在加薩市的阿勒-拉希德街(Al-Rashid Street)上行走,更廣泛地說,他們不能再回到加薩北部,此處已成為一塊沒有巴勒斯坦人的領土。

Comments closed

傳教士的凝視──蘭大弼醫師家族的台灣早期影像收藏

傳教士蘭大衛與連瑪玉(蘭大弼雙親)和彰化基督教醫院同仁合影,台灣,約1910年代。照片收藏於馬雅各醫生相本

文──吳易叡

直到近年,東亞的傳教醫療才開始有更多深入探討,並運用殖民與後殖民理論來理解西方醫學在東方的發展。與教會歷史學者著重記錄西方人在東方的善行與事蹟的論述不同,這些研究呈現出了不同的聲調。

Comments closed

VOP Issue 36:福音視覺考──傳教士影像專題 Gospel Visuality: The Missionary Images Issue

本期我們掘考台灣與東亞視覺經驗裡,難以忽略的、由西方傳教士生產的巨量影像,剖析其產製歷程與文化政治,以及對現代身體與感知帶來的全面影響。

Comments closed

VOP Issue 35:AI生成術──世界作為數據
AI Generation: The World as Data

全球對「生成式AI」技術的狂熱方興未艾。媒介理論家維蘭.弗盧瑟(Vilém Flusser)在上世紀曾預見新興社會結構愈發像是一個大腦,而技術圖像作為「全球神經系統的分泌物──即對超級大腦的夢想」已然浮現,並構成了全面自動控制的條件。然而,就在迎接「後攝影」時代到臨之前,世界仍面臨難題。借鑑弗盧瑟所言,人們尚未達到令AI能讓人類真正自由創造的階段,我們反而仍被相對原始的AI控制;我們還未能適當地理解AI,因此也無法妥善地設置AI。而這構成了我們在此的思索與挑戰。

Comments closed

VOP Issue 34:光學玩具 Optical Toys

從曲柄、畫盤、窺孔,到鏡片、膠卷、燈泡⋯⋯,繞經各種物質,影像顯現,通過雙手與身體,穿越視網膜和意識。在攝影與電影盛行之前,十七世紀以降的視覺裝置已率先創造出新的知覺經驗與樂趣,並與不同技術媒介及視聽文化相互組構。本期由一系列光學玩具與視覺裝置展開──魔術畫片、旋轉畫筒、幻透鏡、實用鏡、翻頁式放映機⋯⋯,從動態視覺技術閃現的開端,探索影像的操作、生產與感知的關聯。

Comments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