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70至90年代身處解嚴前後的緊繃社會氛圍下,台灣攝影家為了回應外在的艱困現實與內向延展的生命探問,試著透過攝影描繪甚至演繹時代裡的悲歡離合與多揣起伏。這些攝影作品不斷堆疊、隱然若現的島嶼輪廓,是攝影家試圖為當下的社會和湧動的年代,所映照、直射的凝視。
Comments closed標籤: 阮義忠
作為一份持續關注影像閱讀與攝影出版的刊物,《攝影之聲》繼2012年製作「台灣攝影書特輯」並在2014年展開「台灣攝影書出版對話」,我們試圖以兩年為跨度來記錄台灣的攝影/出版發展歷程。今年我們再度啟動出版專題,從「書」的路徑來檢索攝影樣態,期待透過不斷地討論和書寫,為未來留下一份當代攝影文化觀察報告。
Comments closed文/阮義忠
攝影四十多年,家中那一整面牆的影像檔案,除了已出書的,其他多半只標了年代,拍攝日期與地點均尚未梳理。唯一的例外是日本,樣片上清楚寫著「1982年1月28日 至 2月10日」。那是我第一次踏出國門,後來去過的許多國家,相關資料就只能儘量回憶、大致判斷了。
Comments closedVOP第五期只剩最後10本了。還沒有入手的朋友請留意搶購,別錯過了!謝謝你們的支持!新刊也即將出動! 你也可以訂閱VOP,以免錯過任何一期! Last 10 copies in stock. Order now!
Comments closed長久以來,攝影為記憶留下了證據。當生命歷程中獲得重視的片段成為了照片,作為抗拒時光流動而拋下的錨,攝影便順理成章地宣告為記憶的某種代表,從一種觀看的方式,壟斷了記憶,甚而取代了記憶本身,樹立了我們對於影像的信仰。但記憶若成為攝影,攝影如何成為記憶?這次我們介紹注視記憶並挖掘記憶樣貌的藝術家,從他們的作品與對話中,辨證記憶與攝影的關係。
Comments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