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續我們對於攝影史的關注,本期審視屬於我們自身的攝影經驗──被攝影的歷史。從台灣的殖民史出發,自十九世紀中葉以降歷經的人類學調查採集、二十世紀初隘勇線推進下的暴力顯影,到帝國博覽會裡的「台灣」意象與人種展示──這是一段最為系統性地將台灣影像化的初始時期。我們如何成為被攝影的對象?如何化為一具科學標本和一幅想像圖騰?如何在視覺上被納編(或排除)於國族與文化的整頓編程,並糾結至今?此一影像的潛歷史──被攝影的歷史──是我們返視「攝影史」的一處起點。
Comments closed標籤: 顧錚
文──顧錚
跟着鄭森池先生的行走與視線,想像一百多年前的先祖們在大洋彼岸的荒涼大地與崇山峻嶺中開闢道路的艱辛與艱險,絶對不是一件愉快的事。
Comments closed在本期專題裡,我們埋首雜誌報刊堆中,透過梳理台灣、中國和香港攝影雜誌的出版歷程,作為初探東亞影像刊誌的歷史迴路及攝影文化脈動連結的支點,試圖疊映出這個影像時代過去與現在的考驗和變貌。
2 Comments文 / 顧錚
「國家」者何?「國家」如何視覺化? 「國家」有沒有可能視覺化?
Comments closed在這期《攝影之聲》中,我們穿越私密的家族史與家庭關係,尋找影像話語中「家」與生命的連結和距離。日本藝術家藤井良雄從父母的失合離異,面臨著家的解體,在崩落的家庭影像裡注視一個逐漸剝蝕、卻又迴繞於難以截斷臍帶命途的家庭形貌;中國藝術家黎朗面對父親的逝世,開始在他所拍攝的父親肖像與遺物照上逐一書寫父親畢生經歷的時光,直到三萬多個日期數字在照片上綿綿編織,生命時空的關係距離也在此立體地延展開來;香港藝術家劉衛的父母來自中國北方,歷經浩蕩的文革運動,輾轉遷徙後在香港成家,在她拆解家族老相片、記錄父母近況並重返北方生活場景的歷史複視裡,這份跨越世代的家族相冊,述說著對家族記憶的遺念與離散關係的審視刻劃。
Comments closedVOP#6 已全部售完,謝謝大家 ! 還在尋找這期的朋友,請到VOP獨立據點詢問,也請多支持獨立書店 !
Comments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