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攝影、文字 / 岑允逸
路過一個新建成的公共屋邨,看到不少家庭一家大小笑逐顏開地搬進新居,令我想起三十年前父母把自己帶到我們一家將會入住的新屋邨時,卻是一番截然不同的感受。
Comments closed
攝影、文字 / 岑允逸
路過一個新建成的公共屋邨,看到不少家庭一家大小笑逐顏開地搬進新居,令我想起三十年前父母把自己帶到我們一家將會入住的新屋邨時,卻是一番截然不同的感受。
Comments closed在這期開始之前,我們在此追思藝術家陳順築。
生於1963年的陳順築,其濃烈的家族記憶與原鄉羈愁所轉印建構的複合影像及攝影裝置作品,是當代台灣藝壇重要的標誌與代表。在台北市立美術館正為陳順築舉辦首次個人大型回顧展之際,他卻於2014年10月和我們告別遠行⋯⋯。為了紀念他,我們重新刊載三年前在《攝影之聲》和陳順築的對話,並再收錄藝術家陳界仁與姚瑞中寫給順築的信,以及我們從他1989年至近期的個人札記中,節錄出的隨筆、塗鴉與奇想。他說,藝術就是心裡的事,而我們試著跟隨他的喃喃私語,想像他這一生創作總念念不忘的家。
Comments closedSince Simon Baker became the first curator of photography and international art at Tate Modern in London, his work has somewhat become an indicator of the trends in international photography.
Comments closedComments closed本文出自2013年初,亞典書店邀請TIVAC創辦人全會華與《攝影之聲》創辦人暨主編李威儀,進行一場題為「靜止在紙上的光影,到底我們看見什麼」的對談。亞典書店特別摘錄了談話片段,在此兩位不同世代、同樣執著於影像藝術的工作者,對攝影本身及攝影在台灣的發展提出看法。
文字整理──亞典書店/莊文松
日期──2013年1月26日

文 / 陳含瑜
封面上,灰塵和髒東西跟著底片所紀錄的影像一起被放大沖洗出來了。在朦朧的黑色中這些雜質看起來像星辰,粗獷的雜訊和不尋常的顆粒同時喚起曖昧不明的記憶和神秘的氣氛。在橫田大輔的照片沖洗實驗中,一般沖洗放大時過濾水質與去除灰塵的程序被刻意忽略,進而產生他獨特的風格。
Comments closed數量稀少而價格昂貴的攝影書總是令人難以接近。但現在許多絕版和經典的攝影書有機會在數位世界中重生,讓人得以一窺它們的面貌。日本的「Shashasha / 写々者」,就是將紙本攝影書籍數位化的線上計畫,探索著當前數位攝影書閱讀的可能型態。以下是我們與「Shashasha」主編/設計師林怡貞進行的簡短問答。
Comments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