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李威儀
以一張正面肖像照和一張側面照,所組成的典型囚犯照片,配合仔細描述的犯人面部特徵紀錄,以便用於罪犯管理建檔和辨識分析。這個現今聽起來再普通不過的犯罪調查常識,是來自在19世紀末發展出一套人體測量學、重新給予人類臉孔定義的一個名字——艾爾峰思‧貝迪詠 (Alphonse Bertillon) ,罪犯的午夜夢靨。
Comments closed
文 / 李威儀
以一張正面肖像照和一張側面照,所組成的典型囚犯照片,配合仔細描述的犯人面部特徵紀錄,以便用於罪犯管理建檔和辨識分析。這個現今聽起來再普通不過的犯罪調查常識,是來自在19世紀末發展出一套人體測量學、重新給予人類臉孔定義的一個名字——艾爾峰思‧貝迪詠 (Alphonse Bertillon) ,罪犯的午夜夢靨。
Comments closed作為台灣少數持續關注攝影閱讀的獨立刊物,《攝影之聲》在這期特輯裡,將攝影的重要表現媒介 ——「書本」作為主角,論辯當代攝影書在台灣的存在位置與價值,試著為這座擁有24小時書店的閱讀之島,重新定位攝影書的理解座標。
Comments closed文 / 海傑
張曉的作品是短促而集中的,他少有凝視,並迅速按下快門,在稍縱即逝的時間縫隙裏,他用閃光燈打亮了中心部分,暗角四面圍上,嫵媚、夢幻、怪異而豔俗的舞臺便已落成,他看著他們在這舞臺之上,上演日常現實裏的荒誕劇。在張曉按下快門的那時候,就意味著他與世界的關係已經確定:他必然要面對這輛荒涼快車裏超現實的離奇的炫彩部分,並和與之相對的偽裝的耀眼部分做出決裂。這是他感同身受的現實寫真。
Comments closed文 / 沈昭良
當我得知這本新攝影專業誌的名稱叫《Voices of Photography》,心裡就一直想著,攝影真要能發出點連動感知與思想的聲響,它會是什麼樣的視覺內容與書寫方式?應該透過什麼樣的載體與傳輸路徑?這股攝影之聲方可能精準地彈奏,時而澎湃高亢,時而恬淡動人。腦海裡更不時翻現,過去閱覽某些攝影集時的記憶與悸動。
Comments closed若說2011年是衝突動盪的年度應不為過。今年國際間發生了不少大事,包括「阿拉伯之春」掀起的連鎖起義、日本強震海嘯引發的緊急核安問題、蓋達基地組織首領賓拉登遭美國狙殺,乃至近期強人領袖格達費在利比亞內戰中被反抗軍處決及疑遭虐待等等事件,籠罩在各種環境衝突、政治衝突、社會衝突與報復主義中,全球度過了暴力的一年,卻未為暴力劃下句點。
Comments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