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幻真的原鄉 TIDF焦點專題:沖繩藝術家高嶺剛

2021年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將於2021年4月30日至5月9日舉行,本屆「焦點專題」特別介紹沖繩重量級視覺藝術家高嶺剛(Takamine Go)。高嶺剛是首位以沖繩語創作的電影導演與藝術先驅,也被譽為第一位「純沖繩」的創作者。他的電影作品總融合各式沖繩在地元素,以獨特的影像美學,追溯他心目中已逝的故鄉。本屆TIDF回顧六部高嶺剛的重要作品,這是高齡73歲的他首度在日本以外被完整引介。

高嶺剛於1948年出生於沖繩石垣島,在沖繩仍處於美軍統治之下的1969年,獲得獎學金前往京都教育大學修讀美術,並開始拍攝八釐米電影。1972年,沖繩被劃回日本領地,原本身為留學生的高嶺剛身份頓時改變,深刻體會個人身份在家園政治版圖變動下的無法自決,他的作品開始圍繞著沖繩複雜的身世與身份認同,用影像追溯故鄉再也回不去的往日風貌,而1972年的「沖繩返還」也成為高嶺剛電影創作的恆久母題。

高嶺剛於1973年完成首部作品《親愛的照片君》(Dear Photograph [Sashingwa]),以膠卷拍攝一系列手工著色的肖像照,片中將照片層層疊影,以觸視的手法撫摸過每一幀家族肖像。自此,該作品當中的影像元素,也在高嶺剛後續的創作中不斷浮現。他也受到美國前衛電影導演約拿斯・梅卡斯(Jonas Mekas)的日記電影啟發,騎著摩托車在沖繩列島閒蕩,以八釐米大量記錄沖繩在返還日本前後的日常風景,集結成如影像詩般的《沖繩夢囈》(Okinawan Dream Show, 1974),被沖繩文化評論家仲里效譽為高嶺剛版的《追憶似水年華》。

《親愛的照片君》(Dear Photograph [Sashingwa],1973)
《沖繩夢囈》(Okinawan Dream Show,1974)

歷經早年的影像實驗,高嶺剛的創作愈發自由,不但從獨立紀錄片跨度至劇情片,創作視角也從個人情感表達轉向沖繩集體意識。天馬行空的想像力與獨樹一格的美學,讓高嶺剛跳離傳統敘事的框架,融合大量沖繩歷史、民間傳說、音樂、語言,用各式沖繩元素拼貼出奇幻,卻充滿現實隱喻的敘事迷宮。

1985年的《樂園幻景》(Paradise View)是高嶺剛首部劇情長片,背景設定於沖繩返還前夕,內含許多沖繩傳說而更顯奇幻玄妙。現實與幻想的邊界被刻意模糊,映射出沖繩複雜的歷史,也映照了高嶺剛內心的糾結和失落。日本樂壇巨匠細野晴臣更為此片配樂親自操刀,並在片中飾演民族學家一角。另一大量融入沖繩傳說的《運玉義留》(Untamagiru, 1989),同樣以沖繩返還為時代背景,高嶺剛改編沖繩傳統戲劇,重現當年島上回歸派、獨立派及美軍統治派三方的角力,魔幻的敘事暗藏沖繩命運的隱喻,被視為高嶺剛的代表作,於1989年奪下柏林影展的卡里加里電影獎,更在國內外不少影展有所斬獲。

在台灣取景的《夢幻琉球》 (Tsuru-Henry, 1998)由沖繩國寶級民謠歌手大城美佐子主演,並邀請到金門王、李炳輝、陳湘琪客串演出。片中描述女歌者和她想拍電影的混血兒子亨利,意外發現失落的電影劇本《愛戀》,進而展開追尋。美軍及沖繩獨立派等歷史元素在片中紛紛顯現,在現實、記憶與幻想層層交織的「戲中戲」裡,共同尋找著流離失所的身世。

《夢幻琉球》 (Tsuru-Henry,1998)©桑本正士

除了反覆探索沖繩處境之外,在高嶺剛橫跨數十年的電影創作中,始終選用同一批沖繩演員擔綱不同角色的演出。現實中,他們不斷成長與衰老,但在高嶺剛的電影世界裡,卻彷彿永恆地活在那個決定沖繩命運的關鍵年代。活著本身,其實便是對沖繩的歷史創傷、心理狀態與文化影響的傾吐和實證。

這個特點,在高嶺剛的集大成之作《變魚路》 (Hengyoro, 2016)中最為明顯。片中可見到《親愛的照片君》中的肖像,以及各作品中曾出現的熟悉元素。這部異常複雜的公路逃亡電影,描述主角經營著「小型死亡所」,藉著爆破裝置令島民們消除往昔回憶,同樣虛實交錯、劇情奇異,又充滿沖繩的風土氣味,可視為高嶺剛對於沖繩創傷經驗的總整理。整體來看,回顧高嶺剛所有的電影作品,就像是一部「永不完結」的系列電影,持續不斷地以超現實的影像語言,追尋那已逝、卻仍如幻似真的原鄉。

《變魚路》 (Hengyoro,2016)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相關訊息 : TIDF官方網站

Photographs courtesy of TI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