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回應科技時代的視覺藝術:巴塞爾藝術廳「(今日的)資訊」展

當今,資訊科技深刻影響社會運作以及人際交流,早已是不爭的事實;而討論實用和思考層面的相關現象,或者追溯技術的變遷歷史,也仍是當代藝術中的重點之一。「(今日的)資訊」(Information [Today])由瑞士巴塞爾藝術廳(Kunsthalle Basel)館長與首席策展人艾蓮娜.費利波維奇(Elena Filipovic)策劃,匯集了十五名藝術家與一個藝術團體近年的作品,展覽去年因疫情延期,今年終於在巴塞爾藝術廳登場。除了探索資訊時代下視覺藝術的表現可能,亦喚起一檔五十年前的經典展覽。

1970年7月,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的策展人科納斯頓.麥可辛(Kynaston McShine),策劃了名為「資訊」(Information)的群展,旨在為方興未艾的觀念藝術,帶來當時最具規模的跨國考察。「資訊」總共邀請了130名藝術家,緊扣越戰下美國社會的焦躁氛圍,也不乏對於技術發展的反思,許多藝術家結合了觀眾參與和通訊設計,將不同的資訊流通模式運用於作品中。約翰.吉奧諾(John Giorno)的《打給一首詩》(Dial-a-Poem)是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觀者必須撥打由美術館提供的四組電話號碼,才能從聽筒聽見隨機播送的預錄短詩。在2011年的訪問裡,麥可辛表示,他當時苦尋不著展名,只因想起在參觀各個藝術家工作室時,他經常說:「我想找些資料」(I’m here for information),而索性把展覽稱作「資訊」。儘管如此,緊隨著麥克魯漢(Marshall McLuhan)對電子媒體與視聽科技提出的精闢觀察,這個展覽已被廣泛視為以藝術回應現代科技的代表性案例。

五十年後的今天,「傳送」、「存取」、「連接」等資訊概念仍持續經歷大幅變化,費利波維奇藉此為「(今日的)資訊」設定出兩大策展概念。首先,參展藝術家皆出生於1970年後,也就是以當年的「資訊」展作為自1970年至今的斷代劃分,且無意提出單一的歷史發展進程,正如費利波維奇接受《Ocula》雜誌訪談所言:「每位藝術家對待資訊的方式都截然不同」。再者,資訊一詞在今日或許容易令人聯想到各式螢幕畫面,但「(今日的)資訊」沒有落入這樣的想像,展覽以多種媒材呈現,繪畫、雕塑、裝置、錄像在五個展間交錯擺置,策展人特別強調,網路藝術乃至於「後網路」藝術絕非此時此刻唯一重要的美學問題。

Gabriel Kuri, Balance of the Invisible and the Foreseeable, 2014 (front); Laura Owens, Untitled [SMS +41 79 807 86 92], 2021 (left/right).
Lawrence Abu Hamdan, For the Otherwise Accounted, 2020 (front).

展覽入口處,瑪格麗特.雨莫(Maguerite Humeau)的金屬雕塑以V字型排開,形成微型迷宮,每一座金屬柵上,皆配有無線電收發器,只要感應到參觀者的動作,便會發出訊號聲響,這個名為《謎語(下顎)》(Riddles [Jaws])的作品,以神話中的守門者司芬克斯作為靈感來源。蘿拉.歐文斯(Laura Owens)的《無題(SMS +41 79 807 86 92)》(Untitled [SMS +41 79 807 86 92]),則將繪畫連結行動電話裝置,只要「傳簡訊」給畫作,便會收到聲音與文字的回覆(大多數回應都不太相干)。2019年透納獎得主勞倫斯.阿布.漢登(Lawrence Abu Hamdan)的《那些尚未明說的》(For the Otherwise Unaccounted)以胎記為主題,經由訪談、熱感應圖表與文本等素材,嘗試提出胎記記錄了在過往遭受暴力的身體痕跡,因此成為創傷歷史的訊息載體。

Sondra Perry, IT’S IN THE GAME ‘18 or Mirror Gag for Projection and Three Universal Shot Trainers with Nasal Cavity, Pelvis, and Orbit, 2018.
Tobias Kaspar, All-over logo (black), 2020 (left) and Logotype (red rose), 2020 (right).
Liu Chuang, Bitcoin Mining and Field Recordings of Ethnic Minorities, 2018.

此展的作品,大多凸顯藝術實踐如何將訊息、數據、資料實體化的可能,不過也有例外。賽門.德尼(Simon Denny)選擇使用區塊鏈技術,為展覽特別製作了以非同質性代幣(NFT)形式出售的《經濟學圖表NFT》(Economist Chart NFT),德尼找來經濟學家莫里茨.舒拉里克(Moritz Schularick)合作,這件數位作品事實上就是一張圖表,源自於舒拉里克與他的同事在2017年發表的研究,主要說明了全球房價上漲與逐漸惡化的不平等之間的關係。《經濟學圖表NFT》將於展覽期間拍賣,巴塞爾藝術廳與巴塞爾城市州將平分拍賣所得,兩方與藝術家達成協議,這些錢將投入環境與能源計畫,希望藉此開啟先例,回應區塊鏈技術惡名昭彰的巨量碳排放。


文 | 閻望雲
圖 | 巴塞爾藝術廳提供
發佈日期 | 2021年8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