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能量的大國・大國的能量——《American Power》

Mitch Epstein, BP Carson Refinery, California, 2007
Mitch Epstein, BP Carson Refinery, California, 2007 | courtesy Steidl

文 / 顧錚  

「國家」者何?「國家」如何視覺化? 「國家」有沒有可能視覺化?

回答這樣的問題可能既簡單也困難。說簡單,因為我們看到太多的風光攝影,只呈現「祖國」美麗壯觀的山水,但卻刻意迴避「祖國」這個經常被詩意化的名詞背後可能有的醜陋與暴力的景觀。說困難,是因為這些廉價的「祖國」圖像無法將「國家」這個現代概念與國家的具體實踐的複雜性呈現出來。尤其像美國這樣的超級國家,誰能夠找到合適的視角將美國這個國家的某一方面給出淋漓盡致的刻劃?

美國攝影家Mitch Epstein的《American Power》就是試圖挑戰「國家表象」這個難題的傑作。

《American Power》由德國著名藝術圖書出版社「Steidl」出版於2009年。此書得自於上海一家專門出售國外藝術圖書的店家「布克藝術」,到手當時就被他那獨到的視角、眼光與手法所吸引。最近,又在布克藝術購得他的另一本新作《Mitch Epstein.State of the Union》(米切·愛潑斯坦. 美利堅合眾國之狀況,2011年)。如果說前者是有關能源問題的攝影專輯的話,那麼後者就是基於能源視角的有關美國社會生活的紀實呈現。

美國也許是世界上擁有能源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但也是能源消耗甚至濫用最為酷烈的國家。但是,美國人如何生產、使用與消耗能源,能源與美國人的日常是什麼關係,這個現狀卻不曾被人以攝影方式加以細究。

「社會派」攝影家Epstein從「能源」這個視角切入,展開歷時五年的攝影調查,收穫了一本由63幅照片組成的攝影集《American Power》。這些拍攝於2003年到2008年間的照片,是Epstein走訪全美各地,通過大跨度的空間穿越所獲得的碩果。他將美國這個能源生產與消費的大國的現狀,從豐富的能源形態著手觀察與描繪。這些能源形態包括了煤、石油、天然氣、原子能、水電、燃料電池、風能、生物技術以及太陽能等被他稱之為如「俄羅斯套娃」般地環環相扣、層層疊加的各種形態。

Mitch Epstein, Poca High School and Amos Coal Power Plant, West Virginia, 2004
Mitch Epstein, Poca High School and Amos Coal Power Plant, West Virginia, 2004 | courtesy Steidl

從能源的生產形態看,Epstein看到了:分佈於全美各地的各種煤礦、向天空噴湧而出的天然氣、毀於卡翠娜颶風的海上石油鑽井平台,橫跨哥倫比亞河的大型水壩、美式足球場上身穿紅色球衣的球員和他們背後的火力發電廠,石油精加工廠的煉油爐、加州的風能設施,插入阿拉斯加地下(或是從阿拉斯加地下冒頭)的輸油管道,海上輸油管道碼頭(也在阿拉斯加)等。這些能源形態之豐富,顯然證明美國善用能源。

而從能源的消費方式的角度看,他拍攝了:設置於公路邊上的提供各式汽車配件的巨無霸專業商店,公路加油站,風能農場、大型體育場、沙漠中的賭城拉斯維加斯城景、內華達的核廢料堆積場等。顯然,從能源消費的規模與形式看,美國也是一個世上無法與之匹敵的能源大國。

當然,簡單地分為生產與消費的二分法,顯然無法說清美國這個能源大國裡的真相。我們似乎不能簡單地因為某些設施是生產的,因而忽略其本身也是一個巨大的能源消費者本身的事實。它可能是利用了、消耗了一種能源來達到生產另外一種能源的目的的設施。能源的生產與消費複雜交織在一起也許才更符合真相本身。

在《Mitch Epstein.State of the Union》中,Stephan Berg如此評述Epstein的工作:

「《American Power》是有關能源鏈以及在此背後的文化現實的敘述。這個鏈條開始於能源工廠,但Epstein也檢視了政治與宗教的能量、以及貪婪的消費主義的能量,並且將它們置於一個巨大的循環的語境之中。他這麼做也堅決地阻止自己作出過於迅捷的、明顯的結論。在這個議題中,內在於這個主題的是一種愛恨交加的矛盾心態。Epstein為必要的能源生產和剝削的同時性以及毀壞自然和人類的破壞性來尋找視覺等價物。他使得利潤和不可挽回的喪失之間的悖論性的張力得以可見。」
Mitch Epstein, Snyder, Texas, 2005
Mitch Epstein, Snyder, Texas, 2005 | courtesy Steidl

「Power」一詞,根據不同情況可能有不同的譯法。雖然Epstein作品中的「Power」是能源帶來的力量,但這其實也是通過能源所展現的超級大國美國的實力。從對於作為一個「能量的大國」的能源狀況的詳盡描繪,我們也因此可以看到一個「大國的能量」為何,更可以進一步知曉一個世界超強的實力為何。而這個超強的實力,其實其軟、硬實力都在其中。國家的規模、能力為何?能源帝國的力量何在?從這些以大片幅相機所拍攝的細節與全景看,似乎盡在不言中了。

Epstein的作品將其批判指向深埋於一張張看似美麗的風景之中。在《Mitch Epstein.State of the Union》中,他在接受訪談時說:

「政治只是我作品的面向之一。我的作品還有許多其它的面向。《American Power》以及我以前的其他作品,像《Family Business》(家族事業)與《Vietnam: A book of Changes》(越南: 變革之書),包含了嚴肅的政治成份,但沒有給出答案。這些照片挑戰觀眾,讓他們更努力地思考歷史事件或運動。《American Power》的政治功能是使人們參與到他們生活其中的世界去,而不是使他們盲​​信任何有關能源的簡單觀念。」

他有時直接稱呼自己的攝影為「政治風景」。這可能有以下兩層意思使得這些照片可以被稱為「政治風景」。一是因為這些照片包括了對於美國社會的批判,二是因為在他拍攝時所經歷的艱辛。他說,公司保安、當地警察以及FBI一直都以各種方式在「關注」他在「公共空間」裡的攝影。

現代社會生活所需之能源,有人類必須的一面。但這些能源,尤其是像核能這種能源,也是一種人類充分利用了現代知識與科技,以現代科技為手段,從自然中強行引來的與自然存在、也與人類存在本身抵觸,甚至毀滅之的異質性能源。這種異質性能源的「成功」的開發,一方面加劇了人類對於自身生產能源的技術能力的盲信,同時進而導致更多不可逆轉的生態變惡。

Mitch Epstein, Amos Coal Power Plant, Raymond City, West Virginia 2004
Mitch Epstein, Amos Coal Power Plant, Raymond City, West Virginia 2004 | courtesy Steidl

對這種能源狀況,攝影家不假思索地收入鏡頭甚至盡情謳歌者有之,而如何視覺化這種危機四伏的人類能源困境與人類生存處境則鮮見於當下。Epstein的攝影,對於我們其實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尤其是在我們看到3·11日本東北大地震後人們對於核洩漏的束手無策的情景,他的攝影更使我們在重新思考人類生存狀態與能源政策之時,獲得了一種參照,也提供了反思的契機。

Epstein的攝影可能可以歸之於新紀實攝影的範疇,或者也可稱之為觀念紀實攝影。其特點在於攝影者確實有一個觀念「先導」,然後下手展開比較全面的狀態描述。而其工作方式則是以點帶面,而不像以前那樣講求深入一點挖地三尺地挖掘。這樣的工作方式,利在以宏闊的氣勢把握全局,弊在容易失去對於問題更深入的探討。

在美國這樣的攝影超級大國內,優秀攝影家比比皆是。但想要出頭天、成為藝術界、媒體與藝術市場的紅人卻也不是一件容易事。其實Epstein早就以其強烈的批判意識與獨特的攝影實踐而在強手林立的美國攝影界站穩腳跟,但至今仍然處於不溫不火的狀態。不過這樣可能也好,攝影家不致因為太多的外部干擾,窮於應付市場或媒體以致提早結束甚至毀滅自己的藝術生命。可喜的是,他的工作已經引起了關注。今年(2011年)3月,他的《American Power》獲得了瑞士私人銀行Pictet & Cie的The Prix Pictet攝影獎。此獎設立於2008年,專以有關環境的攝影創作為遴選對象。今年Pictet攝影獎的主題是「增長」,而Epstein之被選中,可能與他的照片討論了「增長」背後的動力,以及「增長」的代價有關。

Epstein於1952年出生在麻省的霍利奧克(Holyoke),目前居住在紐約。

Mitch Epstein, Gavin Coal Power Plant, Cheshire, Ohio, 2003
Mitch Epstein, Gavin Coal Power Plant, Cheshire, Ohio, 2003 | courtesy Steidl

 


顧錚,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復旦大學視覺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資訊與傳播研究中心研究員,日本大阪府立大學文化研究博士。現任中國攝影家協會理論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攝影》雜誌編委、柏林《歐洲攝影》(European Photography)編委、紐約《光圈》(Aperture)雜誌編輯委員會成員。著有《遮擋與穿透——中國當代攝影景觀》、《城市表情——20世紀都市攝影》、《世界攝影史》等書。

本文原載於《攝影之聲》創刊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