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作者: VOP

生命與靈魂,回家的路──王有邦個展

92歲比雅紐,1992年,王有邦攝影 | 海馬迴光畫館提供

自1991年開始,王有邦在魯凱族史官奧威尼的帶領下前往西魯凱族群的發源地──舊好茶(古茶布安,位於屏東北大武山),此後23年來持續記錄魯凱族部落,記載傳述六百年的魯凱神話、傳統文化、生活習俗,以及部落耆老身上承載的生命經驗。

Comments closed

高重黎:持放映機的人


文 / 周郁齡

「持放映機的人」是高重黎在英國首次的個展,高重黎的創作結合了電影、繪畫、攝影、雕塑、與裝置等等不同的媒材。在他的作品裡,不能否認地受到許多歐洲前衛電影的影響,如此電影文化的轉譯最早是由《劇場》(1965-1968)開始,介紹了如亞倫.雷奈,尚盧.高達等歐洲導演的作品,並也開始了台灣的實驗電影創作。

Comments closed

高重黎與台灣實驗電影放映/座談會

藝術家高重黎繼在倫敦The Peltz Gallery的首次個展之後,現正在同樣位於倫敦的LUX在英國時間5月14日舉辦放映座談會,高重黎的最新作品《延遲的刺點:堤Ⅱ》(2015)在此舉行首次放映。現場並將由英國泰德現代藝術館(TATE)助理電影策展人George Clark主持座談,邀請藝評人張世倫及高重黎倫敦個展策展人周郁齡,探討高重黎的電影語言、影像政治美學、台灣在冷戰下的歷史脈絡,以及家庭電影與台灣早期實驗片的關係。除了高重黎的《家庭電影》(1988),也將放映1960年代《劇場》季刊核心人物之一——莊靈的影片作品《延》(1966),以及張照堂早期的實驗短片《剎那間的容顏》(1970)等。

Comments closed

《Cairo Diary》- Peter Bialobrzeski

文 / 錢怡安

德國攝影家Peter Bialobrzeski行旅於亞洲各地,記錄各個城市的面貌,並透過影像了解、轉達他所看待世界的方式。1980年代,Peter曾在家鄉狼堡(Wolfsburg)的當地報社工作一段時間,之後便前往亞洲旅行,影響了他的視野與喜好。「或許住在亞洲的我就像過著另一種生活」,對Peter來說,離開西方世界的亞洲生活舒服自在,街道上的人們、氣味,一切都非常真實。

Comments closed

人的莊園:周慶輝個展

「人的莊園」系列是周慶輝投入長達五年、投入眾多人力與資源的拍攝計畫;他以動物園為創作發想和拍攝場域,鋪陳現代文明生活的浮華與困境,在動物園實景中搭建夢幻的劇場和仿真的家居生活空間,以荒謬錯置的手法,在一種既是家園也似牢籠、從文明室內延伸至自然野生的詭譎情境中,演出一齣齣華麗卻又啞然無語的默劇。

Comments closed

我家在某座

攝影、文字 / 岑允逸

路過一個新建成的公共屋邨,看到不少家庭一家大小笑逐顏開地搬進新居,令我想起三十年前父母把自己帶到我們一家將會入住的新屋邨時,卻是一番截然不同的感受。

Comments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