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高重黎繼在倫敦The Peltz Gallery的首次個展之後,現正在同樣位於倫敦的LUX在英國時間5月14日舉辦放映座談會,高重黎的最新作品《延遲的刺點:堤Ⅱ》(2015)在此舉行首次放映。現場並將由英國泰德現代藝術館(TATE)助理電影策展人George Clark主持座談,邀請藝評人張世倫及高重黎倫敦個展策展人周郁齡,探討高重黎的電影語言、影像政治美學、台灣在冷戰下的歷史脈絡,以及家庭電影與台灣早期實驗片的關係。除了高重黎的《家庭電影》(1988),也將放映1960年代《劇場》季刊核心人物之一——莊靈的影片作品《延》(1966),以及張照堂早期的實驗短片《剎那間的容顏》(1970)等。
Comments closed作者: VOP
文──李威儀
《薩爾加多的凝視》是由文.溫德斯(Wim Wenders)導演、講述攝影家塞巴斯蒂奧.薩爾加多(Sebastião Salgado)生平與作品回顧的紀錄片。
Comments closed文 / 錢怡安
德國攝影家Peter Bialobrzeski行旅於亞洲各地,記錄各個城市的面貌,並透過影像了解、轉達他所看待世界的方式。1980年代,Peter曾在家鄉狼堡(Wolfsburg)的當地報社工作一段時間,之後便前往亞洲旅行,影響了他的視野與喜好。「或許住在亞洲的我就像過著另一種生活」,對Peter來說,離開西方世界的亞洲生活舒服自在,街道上的人們、氣味,一切都非常真實。
Comments closed「人的莊園」系列是周慶輝投入長達五年、投入眾多人力與資源的拍攝計畫;他以動物園為創作發想和拍攝場域,鋪陳現代文明生活的浮華與困境,在動物園實景中搭建夢幻的劇場和仿真的家居生活空間,以荒謬錯置的手法,在一種既是家園也似牢籠、從文明室內延伸至自然野生的詭譎情境中,演出一齣齣華麗卻又啞然無語的默劇。
Comments closed攝影、文字 / 岑允逸
路過一個新建成的公共屋邨,看到不少家庭一家大小笑逐顏開地搬進新居,令我想起三十年前父母把自己帶到我們一家將會入住的新屋邨時,卻是一番截然不同的感受。
Comments closed
文──許村旭
挑著這些底片(1983 ~ 2001)的半年裡,十八年所發生過的畫面一幕幕在眼前倒帶,塵封在記憶的影像在一格格中冷笑,爬出,迎面直撲。
Comments closed在這期開始之前,我們在此追思藝術家陳順築。
生於1963年的陳順築,其濃烈的家族記憶與原鄉羈愁所轉印建構的複合影像及攝影裝置作品,是當代台灣藝壇重要的標誌與代表。在台北市立美術館正為陳順築舉辦首次個人大型回顧展之際,他卻於2014年10月和我們告別遠行⋯⋯。為了紀念他,我們重新刊載三年前在《攝影之聲》和陳順築的對話,並再收錄藝術家陳界仁與姚瑞中寫給順築的信,以及我們從他1989年至近期的個人札記中,節錄出的隨筆、塗鴉與奇想。他說,藝術就是心裡的事,而我們試著跟隨他的喃喃私語,想像他這一生創作總念念不忘的家。
Comments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