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是蒼白之上,無聊之上,火大之上的一種祼體展現⋯⋯
作者: VOP
生活中的人在找路,影像中的人在找路,札記中的人在找路。大家都在找路。一邊走一邊迷失,一邊找到。
—— 張照堂
Comments closed
文──李威儀
「攝影者容易患得患失。我經常這樣。」
捧讀這本書,不由得想起攝影家張照堂的「非影像札記」。一九八九年他以上面這段告白,為那些七零年代只在他筆下顯影的畫面開場。
Comments closed觀看照片時,我們的眼睛總習慣先找尋照片中的「主體」,然而陳以軒卻試著顛覆這樣的視覺習慣。在《In Between》這本兩百來頁的小書裡,他運用裝禎巧妙地讓每張照片中的人臉、雙眼、動物的頭等等人們雙眼習慣聚焦之處,消失於書本翻開的兩頁之間⋯⋯
Comments closed
現為馬格蘭通訊社一員的Antoine d’Agata,行走於黑夜,在藥物、性與酒精之中,用影像呈現出生命中最真實、也最直接的恐懼和欲望。
1 CommentVOP Issue 12 : 太陽旗下的凝視──<br>日本時代台灣寫真帖特輯 <br>Images Under the Rising Sun:<br>Taiwan Shashin Cho Issue

在台灣的歷史影像河流裡,自1895年起歷時五十載的日本統治時期,是攝影術作為官方重要宣傳工具,進而開啟台灣本土寫真紀錄的一道高潮。其中,由日本政府機關及寫真館積極出版,用以展示台灣政經發展成果、引介島內地理風土與人種民俗的各式「寫真帖」,有如一股圖像涇流,沖刷出早期台灣的殖民社會地貌,成為帝國版的「看見台灣」。
Comments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