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渡
從一九八四至今近三十年的時間裡,關曉榮像一個時間的追跡者,他追蹤找尋少年如何變成中年,中年如何變成飄搖老年,老人又如何消逝。他追尋與記錄的,彷彿不是人的容顏,更像是生命的見證。
Comments closed
文──楊渡
從一九八四至今近三十年的時間裡,關曉榮像一個時間的追跡者,他追蹤找尋少年如何變成中年,中年如何變成飄搖老年,老人又如何消逝。他追尋與記錄的,彷彿不是人的容顏,更像是生命的見證。
Comments closed
文──張世倫
中平卓馬是日本攝影史的傳奇,他的影像創作與文字書寫,非但風格秀異、獨樹一格,其充滿批判自省的反思性格,與創作生涯不斷地自我否定與復甦重生,更使他成為攝影地景裡「座標型」的重要人物。
Comments closed文 / 郭力昕
許多人認為,攝影是保留記憶的一種有效方式。我對這個說法相當保留,甚至常覺得可疑。對攝影與記憶的討論,通常不外乎個人記憶與集體記憶兩個層面。個人記憶的攝影實踐,多半放在生活紀錄的私領域裡;集體記憶則比較涉及社會、政治、歷史的紀錄、再現或詮釋。當然,個人記憶的影像,也多有連結大歷史或政治社會者,而關於集體記憶的照片,則可以來自常民生活。在這篇文字裡,我暫時只談做為保存個人記憶的照片或攝影行為。
Comments closed文 / 海傑
張曉的作品是短促而集中的,他少有凝視,並迅速按下快門,在稍縱即逝的時間縫隙裏,他用閃光燈打亮了中心部分,暗角四面圍上,嫵媚、夢幻、怪異而豔俗的舞臺便已落成,他看著他們在這舞臺之上,上演日常現實裏的荒誕劇。在張曉按下快門的那時候,就意味著他與世界的關係已經確定:他必然要面對這輛荒涼快車裏超現實的離奇的炫彩部分,並和與之相對的偽裝的耀眼部分做出決裂。這是他感同身受的現實寫真。
Comments closed文 / 郭力昕
怎樣的攝影具有政治性?這是一個難以清楚界定的問題,因為對「政治性」的定義或理解,可以嚴謹或寬鬆,而通過攝影表現政治話語的方式,則包羅萬象。不過,針對政治事件或者政治題材的照片,卻不一定有政治性。
Comments closed文 / 沈昭良
當我得知這本新攝影專業誌的名稱叫《Voices of Photography》,心裡就一直想著,攝影真要能發出點連動感知與思想的聲響,它會是什麼樣的視覺內容與書寫方式?應該透過什麼樣的載體與傳輸路徑?這股攝影之聲方可能精準地彈奏,時而澎湃高亢,時而恬淡動人。腦海裡更不時翻現,過去閱覽某些攝影集時的記憶與悸動。
Comments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