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斯.馬克(Chris Marker,1921-2012)的靜態與動態影像,熱切觀察各異時空背景下的生活樣貌,探索時間、記憶、影像技術之間的關係,多年來累積的豐富書寫,對影像藝術的創作與論述皆留下深刻影響。
Comments closed分類: Articles

飽含壓迫歷史的照片,該歸還給受害者後代,抑或由博物館保存?從2019年起,塔瑪拉.拉妮爾(Tamara Lanier)與哈佛大學對簿公堂,欲取回兩張照片的所有權。照片的被拍攝對象,分別是拉妮爾多代之前的祖父倫帝(Renty)──他出生於剛果盆地,於19世紀初被運至美國南卡羅萊納州的棉花田為奴──以及倫帝的女兒德里雅(Delia)。今年11月,麻賽諸薩州最高法院再度開庭,審理這樁懸而未解的難題。
Comments closed一名瘦高男子在平房屋頂上走動,步伐緩慢而謹慎,直到鏡頭焦距調整,畫面從模糊轉清晰,才發現男子原來戴著眼罩。這件三分鐘錄像《禁止的步伐》(Prohibited Steps),為法蘭西斯・艾利斯(Francis Alÿs)在2020年香港隔離檢疫期間所做,目前展出於瑞士洛桑州立美術館(Musée cantonal des Beaux-Arts)的藝術家大型回顧展中。
Comments closed「電腦成像」(CGI)在當代數位視覺經驗中並非新鮮事,但如此強大的影像實踐背後,牽涉什麼樣的現實活動?現於義大利米蘭舉行的「狂飆突進」(Sturm & Drang)展覽,嘗試一窺「處理中」的電腦成像,並對這個強大的影像經濟背後的生產方式展開調查。
Comments closed「Google藝術與文化」近期舉行一場線上回顧展,展覽最大亮點是以黑白照片重建、再由人工智慧上色的畫作,重現奧地利分離派畫家古斯塔夫・克林姆(Gustav Klimt)在二戰時被燒毀的十九世紀作品。除互動式展間設計,也展出首次數位化的手稿與檔案,是視覺藝術與電腦科學的跨域合作。
Comments closed文──謝佩君
投影,簡要地來說是組織虛擬與觀者所處現實世界的秩序;而以動詞來看,投影泛指投、擲,將某事物擺在眼前,以及所有自內而外的重新安置。和視覺文化論述中的重要名詞「再現」一樣,投影作為光學部署與影像傳輸的科技中介和主體、實在論以及可能性等問題息息相關。從幾何學為出發的單點透視法、用於戰場上的訊息傳輸的幻燈、製圖學上的麥卡托投影法(Mercator projection),佛洛伊德精神分析中的投射與內射(自我防衛)效應,未來導向下關於氣候變遷或經濟發展等預測,以及我們再熟悉不過的電影,都和投影──世界作為投映影像之新秩序──的中介操作息息相關。
Comments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