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分類: News

馬克斯.平克斯回顧展:重新思考紀錄攝影

View on South Korea from the Balcony at the DMZ, North Korea, 2017, from the series Red Ink, 2018 © Max Pinckers, courtesy Gallery Sofie Van de Velde

比利時安特衛普攝影美術館(FOMU)正展出攝影師馬克斯.平克斯(Max Pinckers,1988-)生涯首次回顧展「雙重束縛」(Double Bind)。平克斯的作品一向建立在對攝影紀錄性的提問之上。2017年,他和德萊斯.迪普特(Dries Depoorter,1991-)曾合作研發《獎盃相機》(Trophy Camera),這台特殊相機連接深度機械學習演算法,分析從1955年至今每一屆的世界新聞攝影年度照片,並且透過視覺元素的自動化比對,製造所謂得獎作品並且上傳至網路。《獎盃相機》帶有惡趣味,但確實概括了平克斯一直緊握的問題意識:那些以傳遞現實作為首要任務的照片,或許藏有一套公式,引導人們解讀影像時的反應。

Comments closed

2021巴黎攝影博覽會—光圈基金會攝影書獎揭曉

巴黎國際攝影博覽會(Paris Photo)與光圈基金會(Aperture Foundation)合辦的攝影書獎近日揭曉,本屆除選出新人攝影書、年度攝影書、年度攝影圖輯三大類別外,另增加評審團特別提及獎,以攝影書作為媒介,呈現對離散、殖民、史詩與女性攝影史的關注。

Comments closed

批判性史觀下的攝影書寫與洞見:試評張世倫的《現實的探求──台灣攝影史形構考》

──郭力昕

引頸企盼多年後,影像評論家張世倫的攝影論述《現實的探求──台灣攝影史形構考》(影言社,2021)終於問世。張世倫在此之前的各類寫作質量俱豐,他厚積之下的第一份專書出版不負眾望,是一份含金量極高,又具有開創性的書寫(a seminal writing)。我認為,以台灣的攝影論述出版經驗來看,這本書可視為中文讀書界應該關注的一個「事件」,值得攝影文化領域的人與普遍閱讀界重視、珍惜。

Comments closed

上來透透氣:史蒂芬.吉爾回顧展

The Pillar 2015-2019

「我想要找方法克服所謂攝影的『玻璃牆』。」在近期訪談中,英國攝影師史蒂芬.吉爾(Stephen Gill)重述他有意識地避免與革新科技同步,以此提出抓住事物本質的另一種可能,「我們正處於數位優化的時代,新創意、新技術因此扼制了圍繞底片與攝影的對話。」吉爾的大型個人回顧展「上來透透氣」(Coming up for Air)現正於英國布里斯托展出,梳理其近三十年來的諸多系列。

Comments closed

關鍵詞──要素型媒介

文──楊子樵

  「生命要素:水、空氣、陽光、WiFi 」的日常幽默,一般指的是千禧世代對通訊環境的迫切需求,網路遂成為等同於生命三要素外的第四要素。我們記得電影《寄生上流》 中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幕:寄居地下層的金家人在馬桶上尋找別家微弱的網路訊號,如同水一般的稀缺資源。如此玩笑的詞語並置卻精準指出近幾年來媒介及文化研究界關注「要素型媒介」的新研究取向。

Comments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