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Voices of Photography 攝影之聲 Posts

關鍵詞──介面

文──徐詩雨

  說到介面,使用者介面(User Interface)、介面卡這些名詞對於現代人來說並不陌生,不過相較於其他的關鍵字,介面的字源起源較晚。介面的英文原文interface在1874年才出現,由字首inter與字根face組合而成。字首的inter原意為相互、物體與物體之間,face則是取物體表面的意思。在二十世紀初期,interface常在科學研究中被指稱不同物質間物理與化學反應發生之處。不過線上知識論辭典對於interface開始被大量使用的起點,卻是引於媒體理論學者麥克魯漢(Marshall McLuhan)將之用於描述兩個系統間的作用1。實際翻閱麥克魯漢的經典著作《認識媒體》(Understanding Media,1964),或是《古騰堡宇宙》(The Gutenberg Galaxy,1962),卻皆未使用interface作為他論述中的主要名詞。一直到70年代,interface才隨著各種電子計算機的理論書籍出版,而被廣泛使用。如今一般大眾對於interface字義的理解也來自於此,多用於人與機器互動的媒介或是機器與機器溝通的接觸面。

Comments closed

關鍵詞──要素型媒介

文──楊子樵

  「生命要素:水、空氣、陽光、WiFi 」的日常幽默,一般指的是千禧世代對通訊環境的迫切需求,網路遂成為等同於生命三要素外的第四要素。我們記得電影《寄生上流》 中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幕:寄居地下層的金家人在馬桶上尋找別家微弱的網路訊號,如同水一般的稀缺資源。如此玩笑的詞語並置卻精準指出近幾年來媒介及文化研究界關注「要素型媒介」的新研究取向。

Comments closed

希朵.史戴爾拒絕德國聯邦十字勳章

Hito Steyerl 。Dominik Butzmann攝影

藝術家希朵.史戴爾(Hito Steyerl)九月中在《時代週刊》(Die Zeit)發表一封名為「致聯邦總統⋯⋯」的公開信,回絕表揚各領域傑出人才的德國聯邦十字勳章(Bundesverdienstkreuz),批評防疫政策對文化與教育的漠視。身為一名具有德國與日本雙重血統的藝術家,史戴爾也質疑,這份德國最高榮譽貢獻獎,看似反映國家對文化多樣性的重視,卻可能徒具形式,未能面對真實存在的歧視與不平等。

Comments closed

關鍵詞──感覺中樞

文──陳琬尹

  從生理學的角度,「感覺中樞」(Sensorium)為腦和中樞組成的神經系統,是一套生物體內的感覺機制,負責接受聽覺、觸覺、視覺、味覺和嗅覺。五感作為人類理解世界的基本感官,在現代哲學開端的心物二元論中──認為心智(mind)與身體(body)是分離的,被視為是身體功能而被賦予較低等的評價。笛卡爾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認為分離的心智與身體唯有透過腦結構中碗豆般大小的「松果體」進行協調才能完整運作,而松果體也是靈魂所在的器官──在笛卡爾逝世將近三個世紀之後,松果體經研究發現實際上是負責分泌褪黑激素與調節生理時鐘的感光腺體。

Comments closed

關鍵詞──數據視覺化

文──謝佩君

  數據視覺化可以簡要地理解成將數據以任何圖像或視覺科技轉譯成明確、可辨識的形式之操作過程。例如,渴望宵夜的我們眼巴巴地望著Uber Eats程式地圖中,鹹酥雞(司機)不能再慢地向我們駛來,或是,觀看大聯盟小熊隊賽事轉播時,每一名打者選球或揮棒時身旁的好球帶圖示。換言之,數據視覺化作為每日生活的基礎設施與認識體系,仰賴視覺與象徵系統,將常人不可見的數據(松山區晚上十點的車流量、交通號誌變換間隔,或是瑞格里球場本壘上方與一壘側的高速追蹤攝影機)即時化為觀者可見、可理解,和我們熟悉的象徵系統類同的圖像與影像。

Comments closed

如何抵抗監控資本主義:智慧助理的獨白

奧地利林茲電子藝術節(Ars Electronica)甫於九月中閉幕,本屆邀集的作品以多樣的生命尺度,指出數位技術帶來的可能,並關注科技如何重塑人與周遭環境的關係。科技發展的現下,電腦運算仍是維繫系統結構的基本活動。相應地,藝術嘗試對程序(process)牽涉的種種議題做出回應時,傾向反省數據採集、機器學習等「數位基礎建設」(digital infrastructures)工程,如何影響人的自身定位。

Comments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