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對「生成式AI」技術的狂熱方興未艾。媒介理論家維蘭.弗盧瑟(Vilém Flusser)在上世紀曾預見新興社會結構愈發像是一個大腦,而技術圖像作為「全球神經系統的分泌物──即對超級大腦的夢想」已然浮現,並構成了全面自動控制的條件。然而,就在迎接「後攝影」時代到臨之前,世界仍面臨難題。借鑑弗盧瑟所言,人們尚未達到令AI能讓人類真正自由創造的階段,我們反而仍被相對原始的AI控制;我們還未能適當地理解AI,因此也無法妥善地設置AI。而這構成了我們在此的思索與挑戰。
Comments closedVoices of Photography 攝影之聲 Posts
在各種文章、演講和著作中,現居香港的哲學家許煜呈現了技術哲學──這個曾經看來狹隘又專門的領域,如今如何開展成為巨大且幾乎包山包海的主題類別。
Comments closed攝影家大辻清司(1923-2001)是戰後日本前衛藝術團體「實驗工房」(実験工房)和「圖形團體」(グラフィック集団)的成員。青年時期的他因受到雜誌《照片時代》(フォトタイムス)發表的前衛攝影所震撼,開啟了他的影像創作生涯。
Comments closed小川一真(1860-1929)是活躍於日本明治中期至大正時期的攝影師,以及引領日本近代攝影、印刷與出版的先驅,也是唯一一位以攝影專業受日本帝國任命的「帝室技藝員」。很多人可能曾經看過小川的作品但對他並不熟悉,像是在1984至2007年流通的舊版日本千元紙鈔上的夏目漱石肖像,攝影者就是小川一真。
Comments closed一位亞裔學生為了想讓自己在求職社群網站上的肖像看起來更專業,因此利用AI圖像工具試圖為自己的照片增加「專業感」,結果AI將她的面貌改為了白人。
Comments closed潘小俠 1954-2023
潘小俠本名潘文鉅,1954年生於台北,復興美工畢業,自學攝影,1980年受畫家劉其偉影響,開始前往蘭嶼紀錄達悟族文化,成為他長期投入的影像關懷。潘小俠曾短暫自營廣告公司,1980年代後期則於自立報系擔任攝影記者,親歷台灣解嚴前後風起雲湧的社會運動第一現場,留下許多重要的紀錄影像。他在1990年代拍攝台北萬華一帶街友、茶店與陪酒小姐的艋舺系列《夜巡》與《醉巡》,微醺般隨性奔放的影像敘事,是其著名代表作品。他亦衷情油畫創作,1993年首次舉辦個人繪畫展「豆腐板創作記事」。
Comments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