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戰,一個自二戰後從美國與蘇聯為首的對立關係之中展開,進而影響世界局勢與歷史發展的關鍵詞彙。1950年代起,居於美國反共圍堵政策重要位置的台灣——麥克阿瑟口中的「不沉的航空母艦」——也在美援的推力下,進入了一個新的社會與文化狀態。從意識形態到可口可樂,美國因素至今依舊牽動著東亞世局與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本期專題中,我們從台灣出發,循著東亞島鏈爬行,從冷戰時期的影像檔案,到後冷戰時期的當代攝影創作,對遠去卻仍鮮明的冷戰記憶進行了一次影像考查。
Comments closed標籤: 台灣
文──李威儀
說來有些不好意思,《人間》雜誌創刊時,我才剛滿三歲,停刊時,我才剛入小學。我沒有直接經歷《人間》的洗禮,對於《人間》,我隔著世代的認識距離。一直要等到上了大學重新自我補課,從舊書攤陸續抱回雜誌翻讀,才明白自己是如何錯過了一個時代的智識戰場。而隨著時間與陳映真的悄然遠離,《人間》也已成為一個傳說。
Comments closed阮慶岳 × 沈昭良 × 張世倫 × 李威儀
閱讀的姿勢:台灣攝影書出版對話
The Gesture of Reading :
Dialogue on Publishing Photography in Taiwan
Comments closed
阮慶岳 × 沈昭良 × 張世倫 × 李威儀
閱讀的姿勢:台灣攝影書出版對話
The Gesture of Reading :
Dialogue on Publishing Photography in Taiwan
Comments closed 阮慶岳 × 沈昭良 × 張世倫 × 李威儀
閱讀的姿勢:台灣攝影書出版對話
The Gesture of Reading :
Dialogue on Publishing Photography in Taiwan
Comments closed 宋隆泉 × 蔡明德 × 許村旭
街頭現場:抗議影像與戒嚴世代
On the Streets : Images of Protests
and the Martial Law Generations
主持──李威儀
紀錄──夏亞凡
日期──2014年7月29日
本文原刊載於
《Voices of Photography 攝影之聲》
Issue 13 : 抗議、行動與影像
作為台灣少數持續關注攝影閱讀的獨立刊物,《攝影之聲》在這期特輯裡,將攝影的重要表現媒介 ——「書本」作為主角,論辯當代攝影書在台灣的存在位置與價值,試著為這座擁有24小時書店的閱讀之島,重新定位攝影書的理解座標。
Comments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