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個性使我無法安於做一個機械的操縱者,我的掙扎在我的作品中糾纏不清。」—— 王信,《蘭嶼.再見》,1985年
「另一種目線」是台灣資深攝影家王信於今年十月底在台北市立美術館的大型回顧個展。
Comments closed「我的個性使我無法安於做一個機械的操縱者,我的掙扎在我的作品中糾纏不清。」—— 王信,《蘭嶼.再見》,1985年
「另一種目線」是台灣資深攝影家王信於今年十月底在台北市立美術館的大型回顧個展。
Comments closed文──楊永智
故事就從當了攝影記者開始。說實在,我很幸運,老天給我機會在我三十多年攝影路程,目擊了台灣政治民主化、社會多元化,身為攝影記者紀錄下了這段時間的政治、社會的變動。從蔣經國、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時代,從戒嚴、
On the Streets : Images of Protests
and the Martial Law Generations
主持──李威儀
紀錄──夏亞凡
日期──2014年7月29日
本文原刊載於
《Voices of Photography 攝影之聲》
Issue 13 : 抗議、行動與影像
文 / 汪正翔
《南風》就像某些直白書寫鄉土的詩,譬如吳晟,不只是因為題材是鄉土的,同時也是因為他們都有顯而易見的特徵:詩性與紀實。我們可以就報導文學角度去看待這兩種性格,也可以由攝影集的角度切入,而我嘗試從後者。
Comments closed文──郭力昕
重讀關曉榮的〈八尺門報告〉,如電影蒙太奇般堆疊出各種影像、記憶與心情。第一次看到這份報告在《人間》雜誌連載,是二十六年前的事了,那時曉榮和我都還年輕。
Comments closed文──楊渡
從一九八四至今近三十年的時間裡,關曉榮像一個時間的追跡者,他追蹤找尋少年如何變成中年,中年如何變成飄搖老年,老人又如何消逝。他追尋與記錄的,彷彿不是人的容顏,更像是生命的見證。
Comments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