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術到臨之初的首批照片──由法國攝影先驅伊波利特.巴雅爾(Hippolyte Bayard)於1840年代拍攝的《溺水者的自拍像》(Autoportrait en noyé),即預示了攝影與死亡論題的永恆交集,仿若宣告攝影成為牽亡與還魂、無有雙生的一種「冥介面」,迴盪於幽明之間。
Comments closed標籤: 攝影史
文──郭力昕
就影像文化來說,對於攝影處理政治性題材的再現分析,並不足以完整理解影像被賦予的政治性功能和意義操作;泰格認為,我們需要探究的,是影像再現現實所涉及的整套社會話語和意義生產系統,以及其中複雜的權力運作。這是他所稱的「再現的政治」。
Comments closed藝術史學家約翰.泰格透析攝影與權力體制的重量級奠基之作!
是什麼讓攝影擁有召喚「真相」的特權?本書撼動了攝影作為「紀錄」型態的信仰──攝影從不引致真相,而是引致權力。藝術史學家約翰.泰格(John Tagg)洞察攝影所潛藏的種種權力機制,以及隨之建立的意義生產與真相體系。他檢視「攝影史」的隱晦面,論辨自十九世紀以降,「攝影」如何在資本主義與政府職能的擴張下急速發展、如何形成綿密的社會監控與規訓,以及如何為支配階級所需的社會秩序提供服務。
Comments closed文──郭力昕
引頸企盼多年後,影像評論家張世倫的攝影論述《現實的探求──台灣攝影史形構考》(影言社,2021)終於問世。張世倫在此之前的各類寫作質量俱豐,他厚積之下的第一份專書出版不負眾望,是一份含金量極高,又具有開創性的書寫(a seminal writing)。我認為,以台灣的攝影論述出版經驗來看,這本書可視為中文讀書界應該關注的一個「事件」,值得攝影文化領域的人與普遍閱讀界重視、珍惜。
Comments closed文──張世倫
這些帶有探究性質的批判性歷史書寫,並不是為了成就或「重建」一個超穩定構造的國族攝影史,而是為了「視覺」與「現實」的扣連,一種邁向潛在複數影像史的初步嘗試。
Comments closed一本批判論析台灣攝影史的專著首度問世!
本書集結影像史研究者張世倫近十年來的攝影史研究書寫,重返檔案文獻與歷史事件,以批判性的目光,帶領讀者細細觀察攝影在台灣歷史中的蜿蜒流動,反思「攝影史」的形構歷程。
Comments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