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林紀晴
寫大藝廊為紀念成立五十週年,特別舉辦攝影家彭瑞麟的展覽「我(わたし)は誰か/𠊎(「亻厓」)係麼人/我是啥人/我是誰」。此一展覽標題分別以日語、客語、台語與國語(北京話)呈現,意思皆為「我是誰」。這同時也是對於攝影家彭瑞麟——一位在多重語言之間生活的藝術家——其自我認同的追問。
Comments closed文——小林紀晴
寫大藝廊為紀念成立五十週年,特別舉辦攝影家彭瑞麟的展覽「我(わたし)は誰か/𠊎(「亻厓」)係麼人/我是啥人/我是誰」。此一展覽標題分別以日語、客語、台語與國語(北京話)呈現,意思皆為「我是誰」。這同時也是對於攝影家彭瑞麟——一位在多重語言之間生活的藝術家——其自我認同的追問。
Comments closed文──李威儀
「二二八」不只是2月28日那一天發生的事⋯⋯隨著3月的到來,想談談楊基炘(1923-2005)的故事。他和「二二八」有什麼關係呢?
Comments closed本期我們掘考台灣與東亞視覺經驗裡,難以忽略的、由西方傳教士生產的巨量影像,剖析其產製歷程與文化政治,以及對現代身體與感知帶來的全面影響。
Comments closed文──顧伊
張世倫於2021年關於台灣攝影的論著《現實的探求──台灣攝影史形構考》,其書名巧妙地將「歷史」一詞置於括號之中。在過去十年裡,對於台灣攝影重新燃起的動力和興趣,帶動了聚焦於台灣攝影遺產的書寫、展覽、甚至機構的增加,而這本書的問世正值此一關鍵時刻。
Comments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