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標籤: 攝影家

敏感詞 II:逆寫廣場,以及香港──三本攝影書

文──李威儀

六月,在人們對北京八九民運三十周年進行回顧之際,香港社會因為反對修訂逃犯條例,燃起「反送中」的抗爭衝突,香港人對於中國政府治理所潛伏的不安感與日益緊縮的政治空間與言論自由的不滿情緒爆發,引發逾百萬人上街頭示威、至今未止的流血衝突,並造成數起自殺陳情事件。

Comments closed

在曖昧的影像與意義裡浮沉──郭力昕、阮慶岳對談

在影像文化學者郭力昕的攝影評論集《製造意義》出版之際,我們邀請作家阮慶岳與郭力昕在台北誠品書店進行了一場對談,論析台灣現實主義攝影自八〇年代以來的發展與轉折,以及關於攝影、現實、權力與觀看之間的纏鬥。

Comments closed

人間的眼睛──蔡明德的《人間現場》

流浪的歌仔戲班子,嘉義,1984年 | 蔡明德攝影
安安歌仔戲班,嘉義,1984年 | 蔡明德攝影 / 南方家園提供

文──李威儀

說來有些不好意思,《人間》雜誌創刊時,我才剛滿三歲,停刊時,我才剛入小學。我沒有直接經歷《人間》的洗禮,對於《人間》,我隔著世代的認識距離。一直要等到上了大學重新自我補課,從舊書攤陸續抱回雜誌翻讀,才明白自己是如何錯過了一個時代的智識戰場。而隨著時間與陳映真的悄然遠離,《人間》也已成為一個傳說。

Comments closed

台灣鄉土沙龍攝影先行者李鳴鵰辭世

與張才、鄧南光合稱為「台灣攝影三劍客」的台灣前輩攝影家李鳴鵰,2013年6月22日清晨與世長辭,享年92歲。

李鳴鵰生於日治時代的新竹州大溪郡(現桃園大溪),14歲開始在寫真館當學徒,半工半讀為相館修整底片,後曾赴廣州學習繪畫。青年時期自願加入日本衛生部隊並曾從事造船廠日文顧問工作。25歲返台後,李鳴鵰獲得長輩資助,於台北最繁榮的榮町二丁目(現衡陽路)租下店面開設「中美照相器材行」,隨後迅速於台北照相材料界崛起。1948年,《台灣新生報》舉辦攝影比賽,張才獲得冠軍,亞軍兩名則由鄧南光和李鳴鵰獲頒,三人因而被攝影界稱為「快門三劍客」。由於他們在攝影創作上的突出表現以及對攝影文化推廣的不遺餘力,也使三人成為台灣最具代表性的戰後第一代攝影家。

Comments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