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標籤: 攝影集

觀看潛在的現實──專訪馬婷婷

馬婷婷,《Seoul Express》,2023年-

文字、訪談──許鈞宜

隨著書頁翻動,現實彷彿被調製為充滿各種畫質、色階與解析度的影像,呈現日常的快照、人物肖像、抽象光影,或是廣告傳單、書信與塗鴉的翻攝。在馬婷婷的創作中,書籍的編輯反倒成為能夠自由搖晃、混合各種感官的過程,讓每一個影像回到尚未被固定、分類的狀態。她擅於將現實生活物件的質地融入書籍設計,在閱讀中引起讀者共有的經驗,而裝幀與排序則賦予了往返她個人記憶與想像的路徑。透過多樣的攝影語彙、圖像的挪用,她創造出一座紛雜的紙上空間,令人重新反思現實的複雜性。

Comments closed

涉種族主義爭議:攝影家馬丁.帕爾辭去布里斯托攝影節總監

莫希迪絲.哈利黛(右二)在攝影家馬丁.帕爾於英國國家肖像藝廊的個展展覽外,抗議帕爾漠視種族歧視問題。 © Mercedes Baptiste Halliday

著名攝影家馬丁.帕爾(Martin Parr)在涉及編輯一本帶有種族歧視的攝影書所引發的爭議中,近日宣布辭去英國布里斯托攝影節(Bristol Photo Festival)藝術總監一職,並公開道歉。

事件起因於倫敦大學非裔學生莫希迪絲.哈利黛(Mercedes Baptiste Halliday)發起的抗議行動。哈利黛指出,一本由義大利攝影家簡.巴托里尼(Gian Butturini,1935-2006)拍攝、發行於1960年代末,並於2017年再度出版的攝影集《倫敦》(London),帶有歧視非裔族群的內容——書中的照片編排將一位黑人女性查票員的肖像,與一張倫敦動物園中的猩猩照片並陳排列。而催生該書再版、掛名編輯、並在書中撰寫推薦文字的,正是馬丁.帕爾。帕爾曾任馬格蘭圖片社主席,活躍於當代攝影藝術圈,擁有高知名度與影響力。

Comments closed

VOP Issue 24: 攝影書作為方法 II
Photobook As Method II

書——作為一種創作物——已成為當代攝影藝術領域獨領風騷的話題。猶記2011年在《攝影之聲》創刊號中,我們提到方興未艾的個人出版運動,數年過去,這股逆數位化的影像出版浪潮奔流未止,並在世界各地擴散,即使紙本出版環境在本世紀被認為進入了寒冬期,火熱的攝影書潮卻一點也沒有退燒的跡象。如今,國際間小型獨立出版絡繹不絕地出現、藝術書展市集也遍地開花,「攝影書」佔據著各個攝影節、博覽會與創作獎項的主要位置,成為攝影發展歷程裡前所未有的獨特地景,也重新定位了「製書」在視覺藝術中的角色和概念。

Comments closed

VOP Issue 13 : 抗議、行動與影像
Protests, Activism And Images

本期由郭力昕、張世倫、李威儀、廖偉棠、冨山由紀子、東方輝、港千尋、顧錚與伊妮絲築起筆陣,進入台灣、香港、中國與日本的反叛運動場景。我們試圖重回台灣黨外運動興起的70年代、街頭狂飆的80年代,直至2014年太陽花學運的佔領現場,在抗爭照片、影片與攝影書堆中,追尋抗議攝影與影像政治的軌跡;同時爬梳香港與日本社會運動與抗議攝影的發展歷程,並針對60年代在日本引發的大規模抗爭事件──「三里塚鬥爭」進行了抗議攝影書考;另外也從達達主義攝影蒙太奇,看影像藝術的政治反抗。這期也特別邀請三位戒嚴世代的資深攝影工作者──宋隆泉、蔡明德、許村旭──進行影像對談,重現他們在《自由時代》、《人間雜誌》等新聞媒體工作時期在街頭運動前線攝影的衝撞實況。而內頁夾帶的《SHOUT》,則收錄香港攝影師林亦非在台灣三月學潮裡對懸浮青春的影像素描。

Comments closed

靜止在紙上的光影,到底我們看見什麼──全會華、李威儀對談

本文出自2013年初,亞典書店邀請TIVAC創辦人全會華與《攝影之聲》創辦人暨主編李威儀,進行一場題為「靜止在紙上的光影,到底我們看見什麼」的對談。亞典書店特別摘錄了談話片段,在此兩位不同世代、同樣執著於影像藝術的工作者,對攝影本身及攝影在台灣的發展提出看法。

文字整理──亞典書店
2013年1月26日

Comments closed

VOP Issue 7:台灣攝影書特輯 Taiwan Photobook Issue

作為台灣少數持續關注攝影閱讀的獨立刊物,《攝影之聲》在這期特輯裡,將攝影的重要表現媒介 ——「書本」作為主角,論辯當代攝影書在台灣的存在位置與價值,試著為這座擁有24小時書店的閱讀之島,重新定位攝影書的理解座標。

Comments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