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標籤: 數位

如何抵抗監控資本主義:智慧助理的獨白

奧地利林茲電子藝術節(Ars Electronica)甫於九月中閉幕,本屆邀集的作品以多樣的生命尺度,指出數位技術帶來的可能,並關注科技如何重塑人與周遭環境的關係。科技發展的現下,電腦運算仍是維繫系統結構的基本活動。相應地,藝術嘗試對程序(process)牽涉的種種議題做出回應時,傾向反省數據採集、機器學習等「數位基礎建設」(digital infrastructures)工程,如何影響人的自身定位。

Comments closed

關鍵詞──數位

文──謝佩君

獨特且同一為了數千不同聲音而存在的聲音,
獨特且同一為了所有水滴而存在的海洋,
一獨特且喧囂的存有為了所有的存在。
──德勒茲,《變異與反覆》

  我們能否在不提及任何數位物件──無論是應用程式或是筆電──的情況下談論數位?以上述詰問作為一種思考實驗,此處試圖將數位用來形容所有一分為二,一種區分並判定的分析方法以及表徵模式。跳脫大眾熟知的維基百科定義與電算工程術語,我想將數位視為一種文化條件:既是象徵系統也是一種存在的模式。一方面,這則思考實驗幫助我們歷史化數位一詞,追溯數位的概念於歷史之初──當數位可以是零維空間上的點或是一維空間上的線。另一方面,視數位理論為一激進政治實踐的發端,意即,關於團體的想像,如德勒茲所言:「獨特且喧囂的存有為了所有的存在」。我希望邀請讀者將數位視為思考實驗的起點,從物質形式與概念兩個切入點著手,體會數位何以能作為當前科技社會情狀的批判詞彙。

Comments closed

繞過機器製造影像:謝佑承的藍屏與幻象

文/李佳霖

走進展場,房間偌大的牆面亮著投影機的待機畫面,「No Signal」幾個字始終沒有消失,靜止的藍色讓人想起Derek Jarman的電影《藍》,畫面從頭到尾都是一片國際克萊因藍。突然,展場的日光燈開啟,原先凝視著的那片空無之藍瞬間現出原型,一切都是藝術家用螢光漆手繪出的幻象,觀眾以為發出光源的機器,在展覽中始終缺席。

Comments closed

VOP Issue 19 : #照片#雕塑
#photo #sculpture

在這期《攝影之聲》中,日本設計師田中義久與雕刻家飯田竜太所組成的雙人創作組合「Nerhol」,將照片層層堆疊雕琢刻鏤,改造平面攝影為多元視點的立體圖像,顛覆照片設下的時空制約;荷蘭藝術家Anouk Kruithof擷取81個美國機關組織的Instagram帳號所發布的官方照片,締構一系列複合媒材影像雕塑,在型態轉化之中探索當代圖像訊息的變異組建;韓國藝術家權五祥拍下大量的實物細節,將照片拼貼雕砌成各種人形塑像與物件結構,超越平面—立體形態之間的思索界線。

Comments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