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關鍵詞──數位

文──謝佩君

獨特且同一為了數千不同聲音而存在的聲音,
獨特且同一為了所有水滴而存在的海洋,
一獨特且喧囂的存有為了所有的存在。
──德勒茲,《變異與反覆》

  我們能否在不提及任何數位物件──無論是應用程式或是筆電──的情況下談論數位?以上述詰問作為一種思考實驗,此處試圖將數位用來形容所有一分為二,一種區分並判定的分析方法以及表徵模式。跳脫大眾熟知的維基百科定義與電算工程術語,我想將數位視為一種文化條件:既是象徵系統也是一種存在的模式。一方面,這則思考實驗幫助我們歷史化數位一詞,追溯數位的概念於歷史之初──當數位可以是零維空間上的點或是一維空間上的線。另一方面,視數位理論為一激進政治實踐的發端,意即,關於團體的想像,如德勒茲所言:「獨特且喧囂的存有為了所有的存在」。我希望邀請讀者將數位視為思考實驗的起點,從物質形式與概念兩個切入點著手,體會數位何以能作為當前科技社會情狀的批判詞彙。

  在千禧年之初寫作之時仍抱持現代主義教條的曼諾維奇,曾將數位媒介(或是他當時筆下的「新」媒體)自形式面上分為五項原則:數值化呈現、模組性、自動化、變異性,與轉碼。曼諾維奇對數位媒介形式,特別是其物質層面的重視,例如,數值化呈現允許數位物件各部位獨立、並得以以演算法進行操作的形式特質,讓他在20年前,即提出數位作為一象徵與溝通操作,程式化了我們思考、感知,並預測、轉碼並進而產業化這些生理與心理經驗的過程。簡言之,數位媒介的形式原則,與其說是本質,倒不如說,這些形式原則幫助我們理解數位媒介所促成的文化表徵,例如,新自由主義與對個人主義的培育,如何成為我們成長過程的習慣、價值觀,甚至是共享的理性。

  延續曼諾維奇數位物質主義的批判立場,我們也許能更激進地去思考何謂數位。揚棄數位產品、離散的0與1代碼,或是所謂類比的對立面等慣常的數位語境,數位可以形而上地被理解為一分為二,分割並區別的分析與溝通方法。譬如,所有的電算操作都是任一(either/or)的判定問題,或從表徵的例子來說,Instagram限時動態上的濾鏡。就此層面,數位並不是因電腦(畢竟最早的電腦再類比不過)或任何智慧產品而生的操作邏輯,相反地,它是自人類有點、有線、有數字以來最古老的概念之一,是可將世界編碼、模擬的自治場域,是傾向理性、邏輯、分析與結構主義的思考與存在模式,既是當前政經權力的部署也是我們生活習慣的基礎設施。

  但關於數位的思考實驗並不僅止於此,它也是一則關於烏托邦的推想。一分為二不只是單向的判定分析,矛盾地,它也提供了二歸於一,意即團體精神與大同的充分條件。這看似悖斥的分離與溶聚,再貼切不過地為德勒茲比喻為聲音與海洋,是「在獨特且同一的意義下,所有個別的差異或內在的形式」,是世界發出同一與多種聲音的可能。


謝佩君,紐約州立大學賓漢頓分校藝術史所博士候選人,惠特尼美術館批判研究計畫會員;主要研究方向為當代台灣藝術與冷戰史間的關連。


《攝影之聲》關鍵字線上專題系列,每期由客座主編規劃影像與視覺領域的重要詞彙,邀請多位研究者共筆,透過不同角度詮釋書寫當代影像論題。本期由謝佩君擔任客座主編,每周二、四推出更新。閱讀本期導言

家常任務:關於數位視覺政治性的關鍵詞

影像數位科技與技術新自由主義數據視覺化感覺中樞要素型媒介介面平台文化分析解殖投影